全文字数|4.7千阅读时间|17分钟图片来源|网络
1.针对考生的心态,设下不同陷阱
2.排除干扰,用多种方法综合解析
3.「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
本题选择了2022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3道代表性难题,其中「选词填空」2道,「段落概括」1道。通过学习这3道难题,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一、针对考生的心态,设下不同陷阱现在的出题者,是越来越能抓考生的弱点了,甚至可以针对性设置陷阱,例如这道题:
文创产品能否经受检验、笑到最后,关键在于是否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所具有的文化表达功能。如果对传统文化________,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反而会贬损传统文化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敬而远之(B)不求甚解(C)不以为然(D)浅尝辄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敬而远之(B)不求甚解(C)不以为然(D)浅尝辄止
正确率50%,易错项CD
本题的特征是「考察非常全面」。
如果考生只注意到后一句,那么根据「如果对传统文化 ________,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的表述,会认为作者强调的点是「引入商业化流程的人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尝试,而是稍微尝试后就就盲目做出了决定」。
理解到这里的考生,很可能就会误选有类似含义的D「浅尝辄止」。
事实上,这道题想要做对,必须要理解全文。逐句分析:
①文创产品能否经受检验、笑到最后,关键在于是否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根据「关键在于」可知,作者认为「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对文创作品极为重要。
②在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所具有的文化表达功能。
根据「在……同时,更要……」的表述可知,作者认为过度重视「实用价值」而轻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文化意涵」是不好的。
结合下文可知,「(过度)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就是「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
因此,本文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就是「不够了解、不够熟悉,只看到了实用价值,而没有重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所有含义为「只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的B「不求甚解」正确。
本题绝对难度不是特别高,但出题者颇为用心,选项的设置很好地针对了考生的不同心理。
A「敬而远之」针对的是「不求甚解(没错,就是本文的B选项)」的考生。
误选A的小伙伴,心态一般是这样的:
扫一眼题干,发现作者在强调「传统文化很重要,必须重视」,然后一想「敬而远之」就代表「尊敬但离得远远的」,就是「不重视、不接纳」的含义,结合段尾的「反而会贬损传统文化的价值」说明作者不认可这种做法,那A不就合适了吗?
除此之外,「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还是一个当今人们常见的态度,毕竟有的传统文化学习需要投入精力,欣赏需要一定门槛,所以「尊敬,但是不愿接触」也是正常的态度,有的小伙伴就是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又没仔细审题,所以误选了A。
理解透彻文意非常重要。
的确,作者确实希望「重视传统文化」,但本文反对的不是「不接纳传统文化,不引入传统文化」,而是反对「盲目追求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价值」,不希望文创作品「只追求商业价值,不重视传统文化」。
如果考生对题干含义「不求甚解」,就可能误选A「敬而远之」。
C「不以为然」针对的是没有理清句中逻辑的考生。
该成语意为「不认为是对的」,强调「不重视,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有一说一,该成语在文中搭配着还挺舒服的。根据「在专注……的同时,更要……」的句式可知,作者给出了两种态度,恰好「不以为然」是一种否定态度,如果没有找准逻辑,就可能会做错。
事实上,本文的逻辑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应当既有商业价值,也重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就可能变成了盲目商业化。
而C选项「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则说明(文创产品制作方)根本就轻视传统文化,当然也会轻视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价值。
也就是说,一个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制作方,根本就不会将传统文化其商业化,更谈不上「盲目引入商业化」了。
D「浅尝辄止」针对的是对成语具体运用语境不熟悉的考生。
D选项强调的不是「浅尝」,而是「辄止」,即「动不动就停下来」。
这个成语是有动作的,不能当作形容词搭配,所以「对传统文化浅尝辄止」错误,较为合适的搭配为「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尝试浅尝辄止」。
即使如此,该成语也不适合本文语境,正确的表述应当为:
文创产品制作方对传统文化的开发「浅尝辄止」,因此不愿意深入开发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承载的故事,仅仅流于表面。
也就是说,「浅尝辄止」强调点是「开发不完善、开发力度小、开发不全面」,而「不求甚解」则是在「不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盲目开发其商业价值,导致传统文化没有被正确开发应用,所以B「不求甚解」的语境最为合适。
这道题非常经典,选项设置很有水平,陷阱也非常有针对性,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二、排除干扰,用多种方法综合解析有的「选词填空」题干扰因素很多,做起来颇为头疼,对此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帮助自己解析,例如:
作为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日常的记录,「三农」视频给人的感觉往往淳朴可亲。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________,也表现在美学风格上的「原生态」——拍摄是生活实拍,影像生产方式________「零添加」。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粗粝的视频画面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从而________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喜闻乐见 类似 开创(B)返璞归真 趋向 成就(C)朴实无华 追求 蕴含(D)民淳俗厚 达到 代表
B「明代监察法规在后世的延续及价值分析」
正确率43%,易错项AC
这道题的题干很有代表性,出题者有意选择了理解难度较大的段落。具体情况为:
三个引号:「三农」「原生态」「零添加」
引号的内容一般表强调或者有特殊含义,比如西瓜自己写的解析中就有很多引号。如果是正常的阅读,引号恰当的使用有助于顺畅理解文意,但如果段落中间挖几个空来让考生填,那引号就容易干扰正常思路了。
一个破折号:——拍摄是生活实拍……
破折号一般有递进、解释、转折等功能,在「选词填空」中出现也可以明显干扰考生思路。
三个对考生不太友好的「横线」:三个「选词填空」处,均没有明显的解题提示
本题第一空为「体现在内容上的________」。
一眼看上去,该空只能和上文的「淳朴可亲」对应,但问题是4个选项「喜闻乐见」「返璞归真」「朴实无华」「民淳俗厚」似乎都有此含义。
第二空为「影像生产方式________『零添加』」。
一眼看上去,除了D「达到」过于绝对而直接排除外,其他3个选项的「类似」「趋向」和「追求」似乎也都可以,不太好排除。
第三空为「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粗粝的视频画面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从而________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里仔细分析后并不难,但第一眼看上去时,似乎说「开创」也行,「成就」也未必不可,「蕴含」「代表」也不太好直接排除。
——总之,这道题读起来累,做起来排除错误选项更累,所以正确率只有43%
本题要用多种方法综合解析,才能够提升效率。
第一空:
作为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日常的记录,「三农」视频给人的感觉往往淳朴可亲。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________,也表现在美学风格上的「原生态」。
很明显横线内容要和「淳朴可亲」对应,因此A「喜闻乐见」虽然也不能算错,但和「淳朴可亲」说的不是一类方向,两者没有对应关系,所以排除。
D「民淳俗厚」根据汉语语法排除。该成语意为「民风质朴敦厚」,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形容词,所以不能说「体现在内容上的民淳俗厚」。正确的表述为:「体现在内容上的淳厚」或「内容民淳俗厚」
因此第一空只有B「返璞归真」和C「朴实无华」较为符合要求,保留。
第二空:
「三农」视频……也表现在美学风格上的「原生态」——拍摄是生活实拍,影像生产方式________「零添加」。
显然D「达到」是做不到的,直接杵一个镜头拍到底,不构思,不运镜,不剪辑,这种「三农视频」倒是也有,但肯定不受欢迎。
A「类似」B「趋向」和C「追求」在本文均可接受,保留。
第三空:
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粗粝的视频画面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从而________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做第三空时要注意整体。此处已经是段落(题目)的结尾,应当有总结性的话了,且「从而……了」的表述也告诉考生——此处要收尾了。
C「蕴含」明显没有总结意味,尤其是和「从而」搭配显得特别滑稽,因此排除。比较合适的表述应为:
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粗粝的视频画面蕴含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
这样把「蕴含」放在句子中间,删掉「从而」,就比较符合逻辑了。
A「开创」和B「成就」都是「完成时态」,有收尾的作用,可以保留。
D「代表」也和C「蕴含」一样,没有明显的总结意味,不太适合在本文中搭配「从而」,也要排除。
综合分析,本题第一空可选BC,第二空可选ABC,第三空可选AB,综合选B。
总的来说,这道题想要做对并不容易,考生不仅要保证自己的思路不受题干干扰,还要找准叙事逻辑,通过汉语语法、搭配语境等多种方式来解题。
三、「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2022国考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板块又出现新的题型了:都察院是明代设立的重要监察机构,为风宪耳目之官,总负正风肃纪之责。明代对其所属监察御史的选用要求,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官吏。除了普遍性的清正廉洁这一操守要求外,还十分看重其「介直」「骨鲠」的个性。在任职资格上,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打破了新仕进士不得除授御史之职的规定。明中叶后,监察御史选用「多不得人」,管理御史的「宪规」「条约」成为空文,御史不断参与到朝廷的政争之中,使明代官僚体系的有效监督、净化能力不断削弱,这是明代政治日趋腐朽、不断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论文中最不可能论述哪项内容?(A)监察御史选用资历的演化(B)明代监察法规在后世的延续及价值分析(C)监察成效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D)都察院的设置及监察御史品秩的演化
这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论文中最不可能论述哪项内容?(A)监察御史选用资历的演化(B)明代监察法规在后世的延续及价值分析(C)监察成效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D)都察院的设置及监察御史品秩的演化
正确率52%,易错项D
「段落概括」的问法千变万化,例如本题问的竟然是「论文中最不可能论述哪项内容?」,让考生从论文的摘要中来推理全文「不论述什么」,十分新颖,也让部分考生非常犯难。
不过,这道题并不难。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不过题目怎么问,我们都要先概括段落,大致内容如下:
①都察院是明代设立的重要监察机构,为风宪耳目之官,总负正风肃纪之责。明代对其所属监察御史的选用要求,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官吏。除了普遍性的清正廉洁这一操守要求外,还十分看重其「介直」「骨鲠」的个性。
前半部分大致讲述了明代都察院的作用,以及其所属监察御史的选用要求——「清正廉洁」 「介直骨鲠(说话直来直去,有骨气,有原则)」
②在任职资格上,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打破了新仕进士不得除授御史之职的规定。明中叶后,监察御史选用「多不得人」,管理御史的「宪规」「条约」成为空文,御史不断参与到朝廷的政争之中,使明代官僚体系的有效监督、净化能力不断削弱,这是明代政治日趋腐朽、不断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后半部分大致讲述了「监察御史任职资格」的变化,以及明后期御史管理失职,导致政治腐朽、国家衰败的情况。
总结题干「论文摘要」的大致内容后,我们再逐一分析选项:
A「监察御史选用资历的演化」
A选项在题干中对应内容为「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打破了……明中叶后……成为空文」,所以论文中也会论述相关内容,A选项排除。
B「明代监察法规在后世的延续及价值分析」
有的公考培训机构会教学员一些「秒杀」技巧,据说有的技巧非常神奇,甚至不看题干都能把正确答案猜得七七八八,这种思路是非常搞笑的。如果信了这种思路,本题就很容易误选B。
误选B的原因很简单,论文内容很多,像这种历史类的论文,稍微展开讨论一下,很容易发散到「对后世的影响」,更何况B选项还有「价值分析」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词语。如果不给题干,直接看问题和选项来作答,西瓜自己也会选B,毕竟「三短一长选最长」「有高大上选高大上」。
——巧了,出题者也是这么想的(本山大叔脸)。
C「监察成效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
文章开头有明初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的介绍,强调「监察御史选用要求极为严格」;结尾则提到「御史不断参与到朝廷的政争之中……是明代政治日趋腐朽、不断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可见「监察成效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一定是论文的重点,C选项排除。
D「都察院的设置及监察御史品秩的演化」
分析完AC后可立即判定D选项也是论文会论述的内容,直接排除。
从本题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智慧是无穷的,像「段落概括」这种问法非常灵活的题型,哪怕到了2022年也有新花样。
各位小伙伴通过这道题也要认识到,在做「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时千万不要追求什么「秒杀技巧」,就老老实实概括题干,然后根据问法来切入,选择最合适的选项即可。
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只要概括段落的速度足够快,足够准确,再难的题目,我们也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