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
有很多种读法。可以解读数据,可以提炼要点,可以总结亮点,可以悉数关键词、高频词……其中,光是全年GDP目标增速一项,就值得深入分析,细细品读。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找出报告中与当地相关的元素,也是一种常见的读法。记得去年,除了自贸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板、进博会、一网通办这些与上海相关的重要内容之外,“加装电梯”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体现出的民生导向,百姓情怀,也被广泛报道和点赞。
今年的报告中又有哪些上海元素?总理报告刚刚“出炉”,就有媒体做了详尽梳理。
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肯定不会少;注册制、证照分离等改革,也常提常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成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与民生相关的内容,依然没有缺席,今年,数字化政府、长江十年禁渔也被写入报告。
细读这些上海元素,除了内容本身之外,还能读出另一重意义: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作为世界看中国的一面窗口,作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竞争的“种子选手”,上海除了自身发展,也一直参与着重大国家战略的布局,肩负着着开路先锋的使命。
金风未动蝉先觉,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光是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规则制定,在人民城市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上海也一直有先行一步的探索,开拓进取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去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浦东“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并对上海这座城市提出了深切期望。
他说,“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这是使命,更是荣光,是上海人的“腔调”。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必须始终奋进先行,才能不负使命,不辱门楣。
新民眼工作室 潘高峰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