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们的传统智慧,也是人生的成功宝典;它揭示“道”以启悟,帮我们“理”顺人生,成就美好生活。
《易经》就是以自然现象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阴阳之道的思维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而启悟人们向善、向好、向前,以成就社会的和谐,个人的美好。
大道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发现和领悟,以及顺势而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向前、向上、向善,相向而行!
大道至简,万物皆有道《易经》告诉我们“成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自然,了解自然之道,以顺道而行,即所谓的“与时俱进,顺天应人”。
我们都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凡事皆有因果,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也都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生相克的,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样,生生不息。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做人,当效法天地,顺乎人心,才能得偿所愿;即所谓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那么,怎么才能得人心,顺大势呢?人性在于自私自利,人心在于满足,但是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做,那么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套了吗?于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我们:道者,反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所以,当诸事不顺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常人都在自私自利,而高明的人却在通过“利他”思维,让他人先赚到便宜,建立信任,然后在从长计议,持久的利用这个无限潜能的资源,为方便他人,而成就自己。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都在为利益而奔波,但是一定要顾及到“正道”;即所谓的“顺道取利”的同时,一定要“合乎德”,才能长治久安。
道者,反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
道德就像阴阳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会长久,也不是长久之计。古今中外,真正的大成者,都不会去做杀鸡取卵的事情,而是去放水养鱼,道德兼修,才能名垂千古。
范蠡三散家财,一是做了顺天应人的事,顺应了天意即天下大势,也方便了百姓,更成就了自己;二是他知道:月满则缺,物极必反的道理;太过了,就不及了,于是就做了“厚德”之;最终而成了人们敬仰的“财神”。
所谓的“大道至简”,就是顺其自然;所谓的“万物皆有道”,就是顺天应人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能长长久久,和和美美!
真正的大成者,都不会去做杀鸡取卵的事情,而是去放水养鱼。
《易经》之三变,即处事三原则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的路上,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保持原则,还要和谐的把事情处理好,才是真正的本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只不过就看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能不能正确的权变,这就是成事的基本原则。如果合情合理,则诸事可解;否则,只能是乱上添乱,自找罪受。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们都知道《易经》有“三变”:不易,简易,变易;不易的是原则,是道,是规律,即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根本。变易的是现象,是方法,是思想,因为不通则痛,所以就要去改变;故有“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大道并复杂,只是复杂的人把它复杂化了。所以我们就要用心把它简化简易开来,即所谓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易懂易做而且容易成功”。
其实,人生处事犹如《易》之“三变”,处事解决问题,也当遵守这“三原则”。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其一,原则不能变,规律没法改变,故只能坚守,只能去适应。如果改变不了,就去适应;如果改变不了他人,就去改变自己,以影响他人。
其二,坚持正道,坚持利人,坚持知行合一;只有说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王阳明曾经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才能德行天下。
其三,权变不能多用,太善变,就会让人觉得你不可信,不靠谱,更靠不住。所以做人当以诚信为本,坚持利他原则,坚持成人之美。只有渡人,才能渡己。
只有渡人,才能渡己!
改变,从学《易》开始,从悟《易》用《易》做起;学以致用,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
改变,从心开始,从当下做起;心在哪里,行动就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赞]
相信自己,你就会变得越来越了不起;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向前、向上、向善,相向而行![太阳][太阳][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