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飞扬《知行合一》
鸿飞扬所写的知行合一,我已经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达到知行合一,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王阳明
接下来,通过我的理解,我把王阳明的一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立志、为学、修行、。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首先是要立志,立志向,阳明先生的志向就是做圣人。这个志向,在他少时就已经立下了。
1482年,王阳明被父亲王华送到了京城一个较有名气的私塾学校读书。在学校里,王阳明成绩第一,同时调皮捣蛋也是第一,很喜欢问稀奇古怪的问题。一天,上课时,小阳明突然问老师:“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事情才算是第一等人呢?”老师怔了一下,答道像你父亲那样中状元当大官。王阳明听后不以为然的说:“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每个时代都有,怎么能诠释第一等人呢?”老师问道那你认为什么才是人间第一等人呢?王阳明说:“只有做圣贤方是第一等人!”
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志向小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并且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志向。
王阳明
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世人读书,大体分为两种
一是炫耀,二是为自己所用。
我们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第一个层面,也有多数人永远都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读的再多,如果自己不去领悟思考总结出来,那就相当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自己悟到了、用到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阳明先生的心学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自于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佛教禅宗等,与其说是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不如说是中华文化各大源流精华的吸收和集萃。
阳明先生读书不仅真正地做到为自己所用,也传授于他的一众学生,在传授的过程中又可以和学生探讨交流,获得不同的观点思想。
王阳明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喜事时,不要开心过头,遇到难事时,也不要太过于悲观。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所以,遇到事情,平常心对待就好,生活即是修行,你遇到的所有事都会有事物本来的原生性、也会有绝对的规律性、更会有无限的外延性。我们只需要遵循天道法则就好,不用过于纠结和挣扎。修心养性是持续要做的,而不是一蹴而就,心血来潮地去学。
阳明先生一生总共有六次生死劫难。
一是廷杖之刑。1516年为戴铣等人求情,被打了四十廷仗,血肉淋漓,差点就嗝屁。
二是蹲牢房。受刑后被扔进诏狱,饱受伤痛饥饿之苦。
三是差点被暗杀。1507年在杭州胜果寺养病,被刘瑾派去的刺客追杀。
四是被贬谪。1508年到达龙场,遇到了语言不通,瘴毒侵蚀,有意陷害等。
五是蒙受冤屈。在平定了宁王叛乱,立下盖世奇功,不仅没有奖赏,反而被嫉妒和陷害。
六是被小人所陷害。1528年平定广西叛乱,消除匪患,身体不好了,请病假不准,不得已擅自回乡养病,不仅立功未赏,反而被剥夺了一切荣誉和待遇。
这六次,无论哪件事儿在普通人身上发生都会让人一蹶不振,郁郁寡欢。而阳明先生通过强大的内心、意志力和不屈服的精神都一一解决。
王阳明
王阳明在世57年,确实短暂了些。但在短暂的人生岁月中,却让自己的旅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古今中外也寥寥无几。
了解心学、了解王阳明,是为了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既可以仰望星空,又可以脚踏实地,而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遇事便慌慌张张,心乱如麻。要做到处变不惊,用良知去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苦磨难。
最后,编写一首打油诗。
世人都学王阳明,皆是为了功与名。惟有心中存良知,方为当今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