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之一,所谓知行合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首先,从理想层面来说,知行合一是指我们那没有被私欲、意见隔断的知行本体,也就是良知;其次,从现实层面来说,知行合一是指我们应该做到把认知和行动统一起来;最后,从方法层面来说,知行合一是指知行不可分,要求我们知行并进,在知中行,行中知。不能分开去做知和行的功夫。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以“知行本体”为前提的,所以我们只有搞懂知行本体才能理解知行合一。围绕知行本体这个关键概念,王阳明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知行本体是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第二现实当中人们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为被私欲隔断了知行本体,第三我们如果想做到知行合一必须要恢复知行本体,知行并进。
理想:知行本体王阳明说的“知行本体”是指知和行本来是一体的。这意味着知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件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当时王阳明的学生兼妹夫徐爱不理解这个说法,他举例说虽然人人都知应孝顺父母,但是有的人就是做不到,所以说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对此,王阳明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知行本来就是两件事,而只是表明有的人,人为地把知行割裂成了两件事。王阳明讲的知行本体是指知行的本来状态,或者说是应然状态,而不是知行的实然状态。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孝顺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而且应该做到的。所以徐爱所举的现实中知行脱节的例子并不能从应然性上否定知行本体。王阳明说的知行本体也指良知。因为良知呈现,当下便会知便会行,所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本体一是说知行本来是一体,二也是说知行的本体即良知。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知行的本体即良知不被遮蔽,他才能把知行统一起来,做到知行一体。
现实:被私欲隔断的知行本体既然知行本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本来一体的知行在现实当中被活生生地割裂了呢?是什么导致了知行的本体即良知被遮蔽了呢?王阳明认为答案就是我们的和意见私欲。本来在知行本体的这种状态下,或者说良知呈现时,我们的知是一定会转化为行的,这就好像是云行水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人的良知知道应当要孝顺父母,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孝顺父母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心中有了私欲和意见,比如说我们觉得照顾父母非常辛苦,我们怕吃苦,这就是一个私欲,当我们有了这个私欲后我就可能不好好去照顾父母了。于是知行本体就被隔断了,良知就被蒙蔽了,所以知行当然也就随之脱节了。王阳明说得很明确: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可见,知行本体这种状态跟私欲和意见是互相排斥的,所以一旦我们的内心被狭隘的私意、私欲占据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这种状态,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会出现知行脱节的情况。
方法:知行并进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要重新找回或者回到那种知行本体的状态中去。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廓然大公,把所有隔断知行本体的私意和私欲排除掉。所以王阳明在功夫论中主张的很多方法比如静坐、省察克治等其实都是针对我们的欲望和意见的。王夫之对此非常不满,因为在他看来王阳明最终把知行问题都归结到去除私欲这一点上来了,等于把行给取消了。所以王夫之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销行以归知”。客观上说,阳明后学中确实严重存在王夫之讲的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批评对王阳明来说却不公正。因为王阳明他是明确反对把知行割裂的做法的。
王阳明真正提倡的功夫是知行并进。但是他所谓的知行并进,不是一方面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因为这样的话那就还是把知和行当作是两件事。而他认为知和行只是一个功夫。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所以他说的知行并进要求我们首先把握知行本体的这个根本原则,在知中行,行中知。
比如他说: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念头的生起本来属于知的范畴,但王阳明认为这同时也是行,所以我们也要实实在在地用功夫。
这就叫知行并进。
王阳明还强调事上磨炼功夫,事上磨炼看起来是行,实际上也包括知,因为我们在事上磨炼的是我们的良知。
这也是知行并进。
所以,王阳明并没有取消行的功夫,他只不过强调了知行本是一个功夫。但他说的这种方法不建议普通人学习,因为非常容易走偏,流入空虚。
知行合一(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