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毛病。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大家反而觉得她更美了。还有个叫东施的丑女,看到西施的样子也跟着学,哪知她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行不一的导致人设失败的例子。
东施效颦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所创立的心学流传甚广,其弟子也遍布天下,包括张居正的死敌何心隐,成功打败严嵩的徐阶等。心学里面有一个核心要义就是知行合一,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讲,没有什么考究的,简单来说,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难以理解的。看上去很像废话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很大的能量。
小孩子就是高度知行合一的个体。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对于一张白纸的小孩子,他的想法会直接表现在他的行为层面。大人们虽然会认为的他们的一些行为是啼笑皆非的,但小孩子永远会表里如一的纯朴。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本源。
人性天然就是知行合一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行合一听上去很像一句废话。但为什么王阳明要强调知行合一呢?纯朴只是知行合一的初始版本,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要义。王阳明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渐渐脱离知行合一这一规律,导致知行合一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奢望。很多人慢慢变成了知行不一的面具人,最典型的就是人前夸赞、人后诋毁。某甲心里面很厌恶某乙,但碍于工作上的交集,不得不持续与他打交道,当面还需要违心地夸赞,但背地里却从来没有一句好话。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因在于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偏执、浮躁等,会把人的认知和行为分离开来。我们看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如果你相信他,就会导致你的知行不一。因为它永远会强调成功的形式,不会告诉你成功的本质。如何取得成功的捷径是它自始自终贯穿的话题,而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一个人长时间积累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人的认知是一定会影响和决定他的行为的,在不改变认识的情况下,要硬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需要做大量的掩饰和修正操作。人前夸赞,人后诋毁,必然会导致这个人经常提醒自己去区分人前人后两种场景。尤其是在社交面变广的时候,更加辛苦。所有的劳累,归到底其实是心累。戴上多张面具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但如果行为和认知高度统一呢?从内心来讲,人会变得非常快乐,精力无比旺盛。小孩子是不是永远不知道疲倦?
知行合一可以带来极大的舒适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呆在家里,因为在家里一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当我们西装革履去聚会的时候,你觉得舒服吗?还是家里穿着短裤衩小背心舒服吧。很多人一辈子不快乐,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找到了但没有机会去追求它。只有真正的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才会快乐。
但如果我们永远像小孩子一样保持纯朴,虽说可以做到低层面的知行合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小孩子的『知』受限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办法准确地理解约束条件。比如说,天冷要多穿衣服,但小孩子并不懂这个道理,如果让他保持当前的认识,势必会导致他在天冷的时候生病,所以小孩子必须依赖于一个成人的庇护。怎么解决呢?我们需要教会他天冷需要多穿衣的道理。
越是脱离认知去改变行为,认知的反作用力就越强。改变行为的正确方式是努力扩展认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知行合一就是说我们的行要服从于知,即Follow Your Heart,要勇敢地将自己的认知映射成为真实的行为,但遇到困难、碰到挫折时,首先应该从认知层面去升华,然后很自然地反映成行为。多读书、多思考、多分享,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像雨水从屋檐上落下来一样,有个很自然的结果。知行合一是一种能力,不是一个态度。你拥有足够多的知识,你深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就必然会表现出优秀的行为。
孔子说三十而立,又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知行合一。当你的知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时,你的行就会很自然的优雅而且正确了。
我们要知行合一,同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
内心明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