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理解来说,良知就是人的本能之善。何之为本能之善呢?我们粗暴简单的认知为孔孟的“性本善”的说法。
致,意思是推至的意思;良知,就如前面所讲,是人先天的、本能就具备的”知是知非“的能力。这一观点理论的提出,是王阳明心学的终究总结,无论之前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最终回归在”致良知“这三个字上,王阳明晚年就说过,反观之前所有论述学问都有不足,唯有”致良知“没有纰漏。
古今评定人物,皆从政事、文章、勋烈、气节等方面而来,王阳明当仁不让被评为古今完人之一,华夏历史几千年,能称得上完人的不过两个半人,一孔子,一王阳明,一曾国藩,可见王阳明的地位之高。除此之外,王阳明致力于讲学,到达其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他本身辉煌之一。
在大宋,一代大儒朱熹的光环下,王阳明质疑权威,自成一格,不得不令人惊艳。作为儒学门生,王阳明自然秉承了儒家主要的思想学说。”致良知“就是其中的典型。
当然,关于致良知远非我们平时常说的”良知“如此简单,”致良知“三个字背后所代表的哲学理念是非常身后的,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是非常渊源的。
关于”良知“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人们自降生、孩童时代就先天具有的。这种说法的本质上,其实是关于本性、本心、情等哲学关系的论辩,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逻辑论定,这是一个漫长、具备争议的、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的过程。孟子讲良知、良能作为人先天具备的基本素质,王阳明则是继承古人,发展先贤的观点,赋予“致良知”更深刻、丰富的意义。
我们常说王阳明的心学,心学,什么是心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广博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简单来看,那就是“致良知”。孟子是典型的“唯有读书高”,他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人,甚至有点看不起劳动力者。儒学大家王阳明同样是一个非常注重心性的人,他将人的言行思想,归结于“心”的修行上。王阳明的”良知“则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致良知,则是对”心“的追求,对最高道德的追求。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良心,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常说的”良心“大概就是善心,这种善看起来类似于孟子”恻隐之心“,实则不然。我个人认为,大家平时所说的良心有时候是无事非标准的,其实它更像是儒家所说的”情“,无所谓对错,更无所谓善与不善。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有事非观念、价值标准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一则关于儿子弑母的新闻,在单纯的、简洁的新闻报道里,我们的本能反应是不可理喻、泯灭天性、罪大恶极,这就像是我们的情,很直接;但是后续报道来了,这位母亲从小残暴的虐待儿子,经受了长期的虐待之后,这个儿子得了无法治愈的心理疾病,终于忍无可忍做出弑母的行为,此时的我们又开始通情儿子,觉得这母亲也是罪有应得了。这其中,我们最常用到的就是”情“,展现出喜怒哀乐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人为此成为键盘侠,全凭一时的感受做出判断和反应,有的人则是在追究背后的原因、真相,说白了,一个理性一个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