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
正因如此,曾国藩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珍宝,他认为,真正的珍宝是经过千百年考验而应遵循的家教,子孙奉行这些家教,则家族可长盛不衰。
同治十年(1871年),60岁的曾国藩,已经身患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后又大小便失禁,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经验,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互勉。
这封信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正话家常,突发中风,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便是他早已写好的这封遗嘱。儿子纪泽哽咽念完,与弟弟纪鸿一齐说到“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
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
人虽远逝,但他传下来的精神却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 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这四条遗嘱,可谓话尽兴家之本,道尽一生所得。
一、慎独
“慎独而心安。”
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做到这一点,便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这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道路,也是寻找快乐的方法。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慎独,是古代圣贤最为看重的品德,也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很多经典古籍中也都提及这一观点。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违反道德,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曾国藩经常在每天的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哪怕“一闪念”的某种错误想法,也被他记在日记中,自责甚至辱骂。
正是靠着这种慎独的精神,持续的自省,使得曾国藩脱胎换骨,从一介平民到官至极品,从一个庸人到一代圣贤,从凡夫俗子到名留青史。
历史上“杨震却金”的故事,堪称慎独的典范。
东汉时有个清官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举荐了王密,使其出任昌邑县令。有一次,杨震途经昌邑。王密亲自迎接,悉心照顾。晚上,又“怀金十两”悄悄赶到杨震住处,以报栽培之恩。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一听这话,杨震立马变得非常严肃,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一说,王密羞愧地带着金子走了。
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背离“慎独”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的人为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看似老实本分,实则阴险狡诈,背后捅刀子。
有的人为师,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台上道貌岸然,台下却干着腌臜不堪的勾当。
有的人为官,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表面清正廉洁,背地里却利益熏心,贪赃枉法。
......
凡此种种,皆是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严以律己,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为人为师为官皆如此。
慎独,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慎独,就需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无愧于天地,无愧于鬼神,无愧于他人,更无愧于己心。
心无杂念,可以心安。
心中无愧,可以无悔矣。
二、主敬
“主敬则身强。”
主敬,就是常存敬畏之心。
人要时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不骄不躁,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庄重端敬则日益强健,安逸放纵则日渐怠惰。
即使年老体弱之人,一旦参加了坛庙祭祀之事,或恰逢战阵危急之际,也会让人不自觉间就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恰恰印证了“敬”能使人身强。
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曾国藩对待父母,总是恭恭敬敬,一封封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母的敬, 由敬而顺,由顺而爱,由爱而孝。
对待他人,他一改早期的傲慢刻薄,总是恭敬真诚,因此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
对待学业,即使每天记日记,都要恭恭敬敬,用恭楷来写,几十年如一日。
对待事业,即便身居高位,仍然不敢怠慢,如履薄冰,即便手握重兵,占据半壁江山,依然牢守底线,力挽狂澜甘愿做忠臣。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永远保持内心的清静和从容。
北宋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先后查阅几千卷藏书,三百多种史学著作,草稿堆放了整整两间屋子,他的儿子后来翻看草稿,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潦草的字,连草稿都如此一丝不苟,可见司马光对待此事的庄重端敬。
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事者,必能成事。
主敬,就是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恭敬敬。
心怀敬畏之心,方能达到慎独之境。
三、求仁
“求仁则人悦。”
求仁,就是对万事万物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有宽广的心胸。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心存仁爱之心,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求仁,就要有一颗成人达已的心。
成就自己,首先成就他人,富贵自己,首先富贵他人。这样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曾国藩对待湘军士兵,给的军饷是绿营兵的3倍以上,以此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对待将士,总是在给朝廷报战功的时候,拉上一长串立功的将士名单,大大满足了将官升官发财的需求。
对待幕僚,他们报效曾国藩的同时,曾国藩也投桃报李,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个个名头响当当。
他们跟曾国藩可以说是双赢。成就他人,也成就了自己,这是一种大境界。
三国时的名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收取病人的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他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人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就来源于此。
可见,心怀仁爱之心,达人达己,方可收获精彩人生。
四、习劳
“习劳则神钦。”
习劳,就是勤劳。勤劳使神明都感到钦佩。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多次提到“勤”,勤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勤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使家业兴旺。
他认为“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只有辛勤劳作才可以换取到生存和社会地位。
圣君贤相,用勤劳为百姓谋福祉;升斗小民,用勤劳为家庭谋生存。
曾国藩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能取得卓越的功勋,离不开一个“勤”字。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每天仍利用闲暇读书写字。奏章、书信、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仅现在留传下来的就达数千万字。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71年32年间,他共写了1459封家书,约110万字。平均每年73封,最多的一年是1861年,共235封。
勤劳,是所有人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曾国藩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终成现实。
曾家后裔恪遵遗言,世代相传,无一个败家子,代代有英才,在教育、科学、文化等不同领域卓有成就者多达200余人,至今两百多年来长盛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