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阳明先生,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需对先生学说有个基本了解,先生所论乃是儒家学说,洙泗一脉,此一脉乃孔孟之学正统。
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各自分散,子夏居在西河,称为“西河学”,以关注现实政治为主要特征。曾子居洙水、泗水之间,传孔子之学,称洙泗学。孔子弟子中在颜回后,唯有曾子得夫子之道,后传于子思,子思传于孟子。孟子去世后,这一脉的学说失传。直到北宋周敦颐、二程重新追溯这一脉的开端,详加辨析,才开始日益清晰明白,至南宋朱子(朱熹)集大成。阳明先生所论乃是这一脉的学说。
阳明先生往事在先生之时,明朝(1472年-1529年)。官方教科书乃是朱子中年所作《四书章句集注》,此书为科举考试标准答案。先生年少时想借此书所授方法成为圣人,所以有先生七日格竹之事。此事后先生对圣人之学(儒学)没了兴趣。反而对佛老之学深有心得,以为成圣之道就在佛、老那里。
后来先生贬谪龙场,人生走到低谷。此时先生三十多岁,对人间之事有了很多经历,挫折。于龙场动心忍性,苦研圣人之学。最终于龙场悟道,先生悟道后发了一个感叹: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开窦径,蹈荆棘,堕坑堑,究其为说,反出二氏之下,宜乎世之高明之士厌此而趋彼!此岂二氏之罪哉!”
圣学衰微从先生所发感叹可知,当时天下之人,困于圣学(儒学)支离决裂,读书人只把此学当做考取功名,谋取官职的学问。重点都放在了背诵词章句子,只在知上用功。
当时的人皆认为圣学没有真理、没有大道。天下有志向参悟大道的人皆向佛、老去求取。像先生就沉迷于佛、老。这样的人在当时很多的,而且都是社会上的高明人士。
先生悟道后,深究圣学衰弱的原因,发现大抵都是世儒之多言有以乱之。因大道本简易明白,世儒越解释越糊涂。
圣学阐释越多,真理埋得越深在朱子去世以后,朱子有很多弟子,就继续辨析、阐释圣学。直到先生之时,跨越几百年的时间,中间又有多少人去阐释圣学。而圣学阐释越多,圣学大道被埋藏的越深。就好比先生之后,又有多少儒家学者注释了多少儒家经典,现今又有多少学者注释,而这些东西,实无一字可值得读。各自按照自己的一点私智去曲解圣人意思,以致注释书越多,离圣学真理越远。
这些书籍言论是盖住圣学真理的尘埃,什么时候扫除干净了,圣学真理就展现了。
现今人要想了解和学习儒学,初学只需要读《四书章句集注》与《传习录》两本书就可以。后面有兴趣再读《五经》。其他所有的书不用看,圣学是功夫之学,你没有悟道之心,悟道之志。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当你把这门学问当成知识来学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你学到老死也入不了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跟夫子学了一辈子,升堂上了,但未入门。能做到升堂,子路也非常贤能了。
阳明先生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 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 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 立言宗旨。”
当时的人因圣学支离决裂,无入门功夫。以为在文章词句中研究,在心外求理,就可以领悟圣人大道,于是终日诵读经书,但所学未真正去践行。未曾在心上用功。所以当时人都知得父当孝、兄当悌,却不能孝,不能悌。
就像今天一样,比如当官的都知道不应贪污,但还是贪污。人都知道人要讲诚信,但为何也有人不讲诚信呢?如果你问这些人,知道人要讲诚信吗?他肯定会说人要诚信,可遇到关系他利益时,就未必讲诚信了。
所以当时人就会认为,看吧,皆知道要孝敬父母,但实际却成了不孝之子。所以知与行不合一,于是认为知与行是两件事。
知行合一真正含义而先生认为,知就是行,如果知而不行,那其实就是不知,知行本是一体,如何能分开呢?
在圣门,教学生只有一件事,就是要复心之本体。怎么复呢?就是要去除私欲,把私欲去除干净,心之本体就现了。因为本体之心永恒不动。一个穷凶恶极的人,他的本心也是那个本心,跟圣贤的本心无一丝一毫区别。圣人的心没有一丝私欲遮蔽,而穷凶极恶的人,他的本心已经被遮蔽的一丝一毫也看不见了。但是本心只会被遮蔽,永远不会失去。
真知行合一是什么样在《大学》有一个真知行。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比如你见到一个好看的风景,就是知。而马上就非常喜爱这个风景就是行。
比闻到恶臭就是知,你闻到恶臭马上就厌恶就是行。
不是看到好看的,闻到恶臭的,另外去立一个心去喜欢,去厌恶。
假如有一个鼻子堵住的人,虽然有恶臭在面前,可闻不到,这个便不会很厌恶,这就是不曾知道过臭。
知行是一件事假如我们称赞某一个人孝顺,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实际行了孝顺,才可之道他孝顺。而一个人逢人便说自己孝顺,人们不会真的相信他孝顺,因为不知道他是否真做到了孝顺。
所以知行是不能分开的。
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的成。
而当时的学者把知行当做两件事,以为必定先知了,然后再去行。
如果要全知道了才去行,全明白了才去行,那就一辈子不会去行。
《大学》这样的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者也”。就是没有哪个女孩子是先学会了养小孩再去嫁人的,知行本是一体并行的。
圣学功夫在圣学,做功夫就是克去私欲。比如我最近没钱用了,于是,起了一念,想去盗窃偷钱。但因害怕被惩罚而未去做。因为我未去做,所以我未行。
而先生教人是什么,你这不善的念头一起,就是已经是行了,不是说你去做了,才是行。当这个不善念头刚起之时,你就得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而且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个才是先生立言的真正宗旨。
所以意念一起便是行,不善的念头一起来,便去克掉它便是知,否则就不是真知,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当时的治病药方所以知行合一是先生针对当时人学圣学最大的病痛提出来的。这个最大的病痛就是学者把知、行分两件来做。
当时人人皆学圣学,但有知而未行。可如今的人,连知也没有,行不知从何谈起。如果你愿意学习儒家,那么记得一开始就要明白知行合一。
不然的话,可能会是这种情况。比如你看了这篇文章,假设你觉得自己清楚了知行合一的意思,但我告诉你,你现在实际上还是不知的,因为不是真知,只有你去践行了,才是真的知,这就是知行合一。
关注 复心同然
弘扬儒家思想 传播圣门心法
以儒学观世界 复心体之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