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后人将此段文字整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格物致知,与实事求是的思维逻辑是一致的,也就是万事万物之知识,来源于对万物的观察、研究、思考、实践。
其实真理往往并不复杂,而且也并非来源于什么西方思想者,中华文明的泱泱长河中,许多经典的思维其实都已经有了的,仅仅是我们不自知或者不自信而已。
说格物致知,我其实想表达的是关于文化自信的话题。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民国初年,当时伴随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的整个社会体系,一下子跨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有“费厄泼赖”精神。“fairplay”指的是强者应该宽容弱者。还有德先生与赛先生之说。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当时的倡导者是陈独秀先生。这个属于文化领域。而在经济领域,由于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我们对经济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统治者也比较愿意相信老子所说的愚民理论,所以中国古人对经济的研究是相当少的,在此前提下,我们的经济学基础,只能完完全全采用借鉴吸纳西方经济学的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熊彼得等人的思维,而这些思维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其建立基础是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基础。同时西方经济学还有一个硬伤,那就是三大假设:理性人假设、完全竞争假设(或者叫最大化原则)、资源最优配置假设。而这三大假设其实都有大漏洞和缺陷,但西方经济学往往就需要视而不见,否则整个经济理论都需要推倒从来。至于我们,则深刻的接受了并不完全正确的经济理论,由此出现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的冲突、产业政策的冲突、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冲突等等等等。而经济学的这一切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学基础来源于西方的经济理论研究。
今天想说文化自信,其实并不是要否定全世界除中国外的先进文化及先进思想,比如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及爱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定律,比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比如数学中的概率微积分等。因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社会学及经济学,是与人相关的,犹如哲学一般,既然是人为主体,那么就不应该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论及体系。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学习如何看待西方的经济学及社会学,我想用一个客观存在的人来表达,那就是北大曾经的著名教授辜鸿铭先生,这个晚清怪才,获得13个博士学位,在北大上课时,虽学贯中西,但对中国文化饱含深情,曾经有学生取笑辜鸿铭先生脑袋后边的小辫子,辜鸿铭先生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了”。
希望我们不要思想里留有辫子,也希望当世能多一些类似辜鸿铭先生的人,能对中国之精神,中华之文化,充满自信的学习,研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思考使人进步
谢谢阅读!(本文后公众号”果果的尝识“和头条号”段远“休刊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