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知与行相统一。对于任何一件事物,无论是先认识还是先实践,只有当两者相结合,融会贯通时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这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从他有名的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知,他推崇心的作用,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皆在心中,行为即为格物。
而如何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呢?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纵观心学派的鼻祖-王守仁,他的人生经历,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与孔孟,朱熹并成为四大家的王守仁,和众多伟人一般,出生不凡。据说他母亲怀孕他超过十个月不分娩,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怀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父亲王华是状元,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
可是王守仁先生偏偏是个不安分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淘气鬼。他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他喜欢兵法,喜欢问一万个为什么。他的父亲思索良久之后,决定带他去关外走走。结果一回来就告诉他老爹,他要向皇帝上书,出关讨平鞑靼。他老爹先一愣,随即拿起书劈头盖脸地砸了过去。
然而这次失败没有让他失去信心,没过多久,他再次向他爹说道,他要成为圣贤。这次,他老爹立马给了他一个耳光作为回复。他老爹实在没辙了,想着给他找门亲事,看能不能先成家后立业。因此,十七岁的王守仁便去了江西南昌娶老婆去了。
结婚当天,岳父大人一家热闹隆重,在拜堂的时候,新郎却不见了踪影。这下,大家都傻眼了,急匆匆地到处找,结果在一家破旧的道观里找到了他。原来,那天他闲来无事,看见道士在打坐,两人聊天聊嗨了,忘记了结婚这茬事。
从上述的事件来看,年青时的王守仁先生是个怪人,不属于正常人一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怪,才能对朱熹的“理”,道学的“悟”坚持下去。因此才有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天才还是天才,在对科举考试无感的情况下,竟然能一举高中举人,会试落榜后,坚持自己的观点:学习兵法,才能实现真正的报国之道。半工半读几年,终于中榜,从此步入仕途。在触犯当时的宦官刘瑾之后,被贬贵州。面对追杀,他伪造投水自尽躲过一劫,在他老爹的劝说之下,来到了荒凉完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穷山恶水,破败不堪,荒无人烟。
正是在这样艰难但又清净的环境下,他坚持“格”,之前提出的诸多疑问突然茅塞顿开,“理”在人的心中,天理即人欲。“心学”这一门伟大的哲学就此诞生。
电影《霸王别姬》中说道:不疯不成魔。想要成事,痴狂只是一种态度,坚持疯狂是一种决心。武学中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样的境界,只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招式练习中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对于王守仁先生这样的天才都如此,何况我们这平凡众生。
知与行一旦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化学反应。因此后来王守仁建立了许多功绩,平定江西数十年的祸乱,平定宁王之乱,西南的叛乱首领一听到王守仁的名字便诚心归降。创办书院讲学,形成的心学学派,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知行合一”为什么那么难以实现?因为一般人难以做到,太多人想要一蹴而就的成功。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是做不好?这取决于我们认识的深度和行为的强度。如今是个信息量爆炸的年代,阅读的方便,有利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同样也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容易使我们心猿意马,难以深度地去思考一个问题,或者钻研某一件事情。
从王守仁先生的经历,我们知道他忍受了无尽的孤独,遭受了不少的艰难,承受别人难以承受之苦。因此,我们也同样,抵抗外界的诱惑,坚守自己的那份初心,把自己想要实现的事情当作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无论风雨肆虐,你不断开垦,播种,施肥,浇水灌溉,用心呵护,你的每一份努力便是一份营养,直到这片土地上长出最美的花朵。
其实,用现代话来诠释“知行合一”,就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最极致。坚持自己的坚持,做到心中有它,它中有你。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给它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一直朝着那个方向靠近,成功似乎也需要天分和运气,但只要你在靠近,总有一天,你终究会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