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明史的人都会知道王阳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心学之大成,对后世特别是在社会观念上影响很大,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更是充分让其学术推到了一定的高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的是什么?合的又是什么?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名守仁,亦称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王阳明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了解过知行合一的所提的“知”与“行”的关系之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知行合一在我们生活中难在哪里?
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里边重点提出了道德问题,就是所谓的理论涵养教化养成,可是现实生活最难以考究的就是道德问题,很多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只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转化落地而已,其实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无需考量的,就像现在网络上总是有些男女朋友在做一些所谓的道德实验,本身就有违道德本源的“知”既然自己都不信任,那又有什么资格去验证对方呢?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其结果自然就是不欢而散,所以道德层面是最难以考究的。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越发的开放性,更加的扁平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透明化,不得不让我们选择放弃传统道德的约束,只能是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来影响或者是感染身边人,而不是用传统的说教来不断要求,约束、对方。
关系更大的稳定就是建立在自我不断提升上的一种修为,“知”其实就是自知,自醒,难就难在这里了,动物是具有贪婪性的,当不受到外界的不断鞭策和刺激时单纯的自我管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所以知行合一,先“知”是第一难。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这个“行”,“行”主要是指由理论联系实践的行动,这个本身看起来很容易的步骤难就难在一个持久性。
许多创业、学习、进步的道路上不是不“知”是知也难于化为有效的行动,“知”只不过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斗争和思索,“行”,就是自身不断锻炼的过程了,这个过程是让人感到痛苦的,不舒服的这就是为啥许多人都是理论上滔滔不绝可是实践中却是时常出现问题,问题就是因为这种现实中真切实感让人们觉得不舒服,不舒服动物的本能自我保护意识就会自动开启,一旦开启自己就会为自己没能在一件事情坚持下去找到很多理由,甭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种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人们在行的过程中总是不那么顺利,要想达到更好的“行”自己就必须克服这些根源的问题。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虽然行动都会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但是没办法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努力的克服,不断用知行合一,来不断提升鞭策自我。
我是王班长一名退役军人创业者,十年职场人生路,专注分享职场破局与副业赚钱之道,欢迎点赞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