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①’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① 《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尊德性而道问学”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按照郑玄《礼记注》:德性,谓性之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
“德性”的本质是“至诚”;何谓“诚”?《孟子·离娄上》曰;“诚者,天之道也。“而”是“须”的意思。《说文》:“而,须也。”
“道”是取径、通过的路径;“道问学”即是指人通过自身修养的途径达到“诚”的境界。
阳明先生认为“道问学”只是手段,“尊德性”才是目的。
“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是说,知行应该是相携并进、交互着往前走的。
“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是说“内外本末”是一体的,是不分次第的,没有先后上下的。
顾东桥先生来信说,阳明心学所说的知行并进,不应区分先后的说法,也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功夫,是相互交叉促进,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而作功夫是要有先后顺序的,不能混淆在一起,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接着顾东桥举例说明自己理解的知行关系,比如先知道是食物才吃,先知道是水才喝,先知道是衣服才穿,先知道是路才行。不会是还没有见到,就先有行为吧?就算只是瞬间的先后,时间很短,也是有先后顺序关系的。当然不是说今天知道了,明天才行动,才算有先后顺序。
顾东桥对“知行关系”的理解,和我们平常人理解的差不多,觉知到了,才能去行动,即使反应时间非常短,也是有顺序的,怎么能说是并进的呢?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①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① 据来信原文,此处“不”字系误印
阳明先生以己之矛克己之盾,你既然讲“相互交叉促进,内外本末,一以贯之”,这个“交养互发”就是知行并进的意思,又讲“功夫的顺序,不能没有先后之分别”,前面说并行,后面说先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关于“行”,并不是说有了具体行为,才算行的开始。譬如说的吃饭的例子,不是说看到满桌饭菜坐下吃,才算开始“行”,是先有欲食之心,这个欲食之心就已经是行的一部分了。
心学中的“行”分三个顺序阶段,心里的一涌动就是行的开始,“意”动就算开始行了,也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还是“知觉”的意思,“知觉”到的“意”动,就算是开始“行”了。坐在饭桌旁吃饭,只是“行”的一部分,先有吃的想法,才会去找吃的东西。坐在饭桌旁边开始吃只是“行”的一部分,并非是“行”的整体。
食物味道的好坏,必须入口咀嚼才能知道,哪有没有入口就先知道食物味道的道理?必定先有想行路的心,才会去感知道路,想行路的心就是意,也就是行的开始。至于道路的具体情况,只有亲身践履才能知道,哪有还没亲自上路就知道道路的具体情况的道理呢?
这里有人会抬杠说,我借鉴别人的资料不就清楚了,何必非得亲力亲为才能知道呢?有个寓言故事《小马过河》,一匹小马要过一条小河,因为不知道水的深浅,先问老牛,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又问松鼠,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自己下河小心地蹚了过去,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阳明先生讲的是同样的意思,每个人特质不一样,所面临的情况即便相同,应对的时候,也是需要有分别的,所谓“吾之良药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老刘在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做实验,驾驶车辆的是驾龄超过15年的老司机,驾驶水平很高,但完全适应不了沙丘地形,一开车就打滑,险象百出。最后没办法,只能高价找当地司机开。当地司机觉得“这也算问题?,天天都这么开,无所谓的事”。
路险不险,事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和应对者的特质相对应的,不亲身体验一下,根本就算不上真知。
依次类推,就清晰明了了,您所说的“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只是洞察的不够精确而已。
所以,知行是并进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您前边说的“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
顾东桥所理解的知与行,和绝大多数普通人概念中的知与行是一样的,想吃的心,属于知,吃的行动,属于行。阳明心学认为,“行”=行之始→行之成,是从“意”动开始的。行的完成,本质就是心中的“知”被“致”过程的完成。
“致知”并非易事,个中滋味亦是一言难尽。真正的“致知”,是要克服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时时校正本心符合天理的过程。
刘长志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正本清源,吾辈本分!微信公众号:刘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