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听到“英国院校比美国院校商业性弱”,“英国教学比较偏理论化”等盛行于艺术留学圈的说法。事实上,除了偏商业,偏概念的风格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提法,那就是“哲学视角”,即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批判性的思维和思辨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西方国家的传统教学理念,在英国排名靠前的院校中,critical thinking通常被作为评分标准中的一环。项目作品中如果能有隐性的哲学思考势必能够更吸引到老师们的注意。所以,无论是什么专业,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或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的影子。
今天,我们就围绕QS2019排名前11中的四所英国院校展开,具体看看哲学思维在这些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并以此探究同学们作品集创作的新航向。
一、 RCA——皇家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始终稳居艺术留学届的学术高位,在对“将哲学思维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探索也属于业界的先驱者。
RCA的思辨设计和批判性设计最初由Dunne和Raby两位教授于2005年创建于RCA的设计交互专业(Design Interactions)之中,该专业主要探索科技与设计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今,虽然皇艺的交互设计专业已经演变为一脉相承的Service design和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但其思想仍然渗透在RCA的不同专业之间。
截图来源:rca.ac.uk/schools/school-of-design/design-products/
就比方说在RCA的产品设计(Design Products)专业中,思辨设计同样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而存在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探索其背后能产生出的新的互动形式、产品、与系统等。因此,同学们在申请RCA的时候需要在作品集中表现出自己思辨的设计思维,让考官看到你的未来能够适应RCA的教学节奏以及课程内容。
汉艺学员 X同学 获得皇家艺术学院 服务设计 MA offer
汉艺学员 X同学 获得皇家艺术学院 服务设计 MA offer
二、 LCC——伦敦传媒学院提到伦敦艺术大学,很多同学都觉得其院校风格是更加偏向于商业性的。其实,在LCC服务设计专业的申请作品集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具有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的项目是可以在作品集中予以展现的。
截图来源:arts.ac.uk/subjects/business-and-management-and-science
不仅如此,在LCC诸如“交互、设计与传达”,“用户体验设计”等专业的挑选标准中,也都明确有对critical knowledge的要求。
截图来源:arts.ac.uk/subjects/animation-interactive-film-and-sound/
截图来源:arts.ac.uk/subjects/animation-interactive-film-and-sound/
所以,在申请LCC的众多专业时,同学们同样需要非常重视思维在作品集中的展现,一方面能向教授尽可能展现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对于现有以及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批判性视角,另一方面也算是一条通往LCC offer的快速路,使自己的作品集更容易脱颖而出。
汉艺学员 Z同学 获得伦敦传媒学院 交互设计 BA offer
汉艺学员 Z同学 获得伦敦传媒学院 交互设计 BA offer
三、Goldsmiths——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作为一所以独特的“哲学”/“玄学”特质存在的学术派学院,在研究生专业Expanded Practice中,通过挑战传统设计的角色和规范,突破设计的界限,将批判性设计与生活结合,不断探索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金匠的教学一直都向着一种“先进设计”的方向迈进,将设计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地了解设计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以及设计要如何应对当前和未来社会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可谓是将哲学思维与设计理论相结合的集大成者。
图片来源:gold.ac.uk/pg/ma-design-expanded-practice/
在教授组成上,有许多致力于思辨设计领域的大佬,如Tuur Van Balen (思辨设计项目Life Suppport的设计师之一),Matt Ward (设计学院的帅气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就是思辨设计和激进教育学), Roberto Feo (多学科设计工作室EL ULTIMO GRITO的合伙人)。
除此之外,金匠还有哲学系出身的教授,如设计学院行走的图书馆Duncan Fairfax (主攻领域当代生态学、可持续性和环境伦理学),Terry Rosenberg (专攻领域实践中的设计思维和批判性设计/思辨设计)。
如果说别的院校越来越重视从哲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那金匠就是彻头彻尾地将哲学的思考贯穿到了设计教学的始末。因此,很多金匠的优秀学生的毕设都极富哲学性。在申请这样一所痴迷哲学的院校时,请问:你的作品集敢没有哲学性吗?
汉艺学员 L同学 获得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Expanded Practice MA offer
汉艺学员 L同学 获得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Expanded Practice MA offer
四、GSA——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其实一直是中国艺术留学生选报的大冷门,但它却是英国受欢迎的艺术学院,在2019年QS“艺术设计学科排行榜”上更是位列全球第八,即使GSA地处自苏格兰,我们依旧能嗅到批判性思维的味道,以及院校在非常努力的推动设计将其应用于社会的不同层面,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创新。
例如在“创新设计&交互设计”专业中,GSA就致力于探索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不论这些技术是农业、工业还是现在的数字技术,交互已经不再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一种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关系。通过探讨物联网、大数据,和新兴技术的影响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的参与互动形式。
图片来源:gsa.ac.uk/study/graduate-degrees/design-innovation-interaction-design/
说了这么多,在作品集里该不该加入哲学的元素呢?在我看来,哲学的角度可以让考官从作品集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于英国大多数院校来说,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毕业之后能找到工作外,更应该有一定的思维高度,也就是说,除了硬核的设计技能外,设计方法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家都知道作品集要与院校的风格相匹配,但风格这种东西的界限是很难界定的。如果能跳出“风格”的禁锢,站在更高的思辨设计和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作品集创作,不仅会让我们的申校流程事半功倍,更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认知维度,而这,正是可以跟随同学们一生的无价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