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轻若鸿毛又重若泰山,如果能获知这样东西,就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这个东西就是“道”。
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愉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为无物,无忧无虑,无悲无喜,愉悦之心常驻于心,佛法所谓开悟。
如何获得“道”?答:“悟”。
悟道是件极其艰难的深奥之事,能够悟道成功的人是很牛的,比如苦苦寻“道”二十年的王守仁。
少年王守仁见多识广,对各类知识都充满了钉子般的探索欲。十五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居庸关外,第一次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下马后他对父亲说:“我愿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不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净想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王华把王守仁狠狠打了一顿,王守仁安分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了新志向“做圣贤”!
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答:“朱圣人(朱熹)的书中有答案。”
02 龙场开悟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龙场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十里还是无人区,王守仁身边的随从在前往龙场的路上纷纷逃窜,王守仁孤身一人,深入险境,接任了驿丞,当地苗人杀人放火,刁蛮无理,还听不懂汉语,听得懂汉语的大都是穷凶极恶的流窜犯,跑到龙场这地势险要之地来避难。
王守仁终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曾经的富贵于美梦都已经破灭,圣人于一般人是有区别的,其中一点就是无论身处如何境地,决不放弃对理想的坚持 !
王守仁白天开荒,晚上求“理”,他越来越怀疑朱圣人的学说,“存天理灭人欲”,难道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击破龙场山谷的宁静,王守仁终于参透了那神秘莫测的终极智慧,原来世间的道理都在心中,“心即理”!
人的欲望是无法被“理”压制住的,人应该遵循内心的想法。这大大颠覆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去人欲”,而是讲求“知行合一”,万事万物的行事准则都在心中,自此一代哲学流派“心学”也标志着正式的开始。
0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阳明心学理论中提出要“知行合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简单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这一点王阳明运用到了赣南剿匪中。
正德十二年,王守仁到达江西履行巡抚职责,当时的江西是土匪的天下。土匪人多势众、作战勇猛,更可怕的是,官府有土匪的卧底,官府每次出兵都扑个空。
王阳明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玩一把“无间道”,软硬兼施把敌方卧底发展成双面间谍,散布假消息出去,土匪获得的都是假情报,几仗下来,损失惨重,王阳明趁胜追击,想出了“十家牌法”。
十家为一个组,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意外状况,十家一起倒霉,这下土匪连家都不敢回了,只能在深山老林里忍饥挨饿,最后纷纷投降。
剿匪大获全胜,王阳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宁王朱宸濠反了!
王守仁还派人写蜡书射进南昌城,离间宁王与身边人关系,王守仁则趁宁王犹豫之际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和物资的储备,宁王发现受骗后,勃然大怒,直挺南京,王守仁又来了一招“围魏救赵”全歼宁王军队。
04 深远的影响王守仁是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儒将,退休后也没闲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传播他的心学,影响极其深远,许多历史著名人物,都深受他心学影响,比如徐阶,张居正,汤显祖,冯梦龙,直至如今,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还存在高中历史课本里。
心学不仅国内传播甚广,还影响至东南亚,特别是日本。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在场所有人皆噤声,投以钦佩目光。
中华五千年,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清朝曾国藩,明朝王守仁。
斯人已逝,写文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