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③’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④’者得之。”
词语解释:①定理:在朱熹的《大学.或问》中,有“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②义外:《孟子.告子篇》中,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③至精至一:《书经.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易私故险),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允执厥中。”
④人欲之私:朱熹《大学章句》注此句,“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朱熹先生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和先生的说法相违背。”阳明先生说:“在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那就是将理义看成在心之外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是‘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就是至善,但是也不能脱离事物。像朱熹的《大学章句》中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句就很恰当。
解读:这段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朱熹思想和阳明思想的最尖锐对立之处的直接表述。我们都知道那个非常著名的“阳明格竹”的典故。在阳明先生早年,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但是立志成为圣贤的理想早就在他心中扎根。在立志成为圣贤的探索中,阳明早年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按照朱熹的说法,事事物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阳明就与朋友一同静坐格竹子。他的朋友坚持了三天,就打熬不住了,主动败下阵来,阳明捋起袖子,说:“你歇歇,我上!”阳明的战绩明显比他朋友的要好,他坚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同样没有格出竹子的理。从那以后,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直到龙场悟道,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才彻底和朱熹的学说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朱熹认为“理”当于事事物物上求之,阳明认为“理”不外乎人之一心,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到底哪个是第一位的,是事事物物,还是人之一心。按照朱熹的意思,“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只要坚持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积少成多,终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可以通,朱圣人没有说,反正您就按我说的格吧!朱熹就是这么一个套路,“理”在事事物物中,外在的事事物物是第一位的,颇像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承认物质是决定意识的,物质是处于第一位的一样。
反方选手王阳明举起了“反对”的牌子,我们来看一下他的陈述词:“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阳明的发言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却是义外也”这句,我看了几家对这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意见,经过比较,我采信了陈荣捷先生编撰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中的理解,这里说的“义外”,来源于《孟子.告子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好像是将“仁”和“义”割裂开来来说的,但其实也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有条理,“仁”指内心对“大道”的洞明无碍,其实就是“明明德”,就是“至善”,“义”就是宜的意思,是“仁”的表现与作用。现在再来看阳明说的“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这句,意思是朱熹将主宾关系弄颠倒了,本来是“仁”的表现作用的外在的“义”,被当做了第一位来表达,下面阳明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这里说的“至善”其实就是孟子表述的“仁”,“至善(仁)”的境界就是心体发扬正大光明之道到达精粹纯正而又惟一处。接下来就是一句“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这句是非常吃紧的,是需要加上着重号的,如果没有这一句,阳明心学将坠入现代哲学中所冠以的“唯心主义”名称的万丈深渊而永不能超生。
“至善”是心之本体,阳明说的心,当然不是从生理学意义上所表述的那一团血肉之心,而是就心的功用与作用而言的心。关于这一点,在《传习录》后文,我们会具体谈到。心的作用是对外在与内在的感知和反映,所以心所包容的内容不是虚无的,那么“至善”就是心对其所能感知之物的一个最切合于事理的能动把握,“至善”的来源依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在阳明看来,笼统地说万事万物是世界诸理的来源,却流于“庞杂而缺乏要点”,因为万事万物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其对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当万事万物投射于人心之时,当心物融合的那一刹那,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因为“理”这种东西,按唯物主义哲学的表述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阳明无非是认为这种“客观存在”在被人心能动反映并在不掺杂主观私见的“天人合一”之时,即是“至善”。这也就是他赞同朱熹的另一注解“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原因。
问题也来了,“至善”的产生毕竟脱离不了事物,阳明凭什么将第一位的这把交椅赐予心体,而不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呢?这是个好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所激辩不休的焦点也就在于这头把交椅之争。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可以从逻辑上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唯物主义的那套说法,在学校的教科书中我们大家都已经学过,此处不再赘述。现在我们走入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来探寻他建立自己学说时的肇始心结。
按唯物主义者的论述,“物质、规律”这些东西,无论人的存在与否,他都是在那里的,这没有问题。但阳明的视角不是这样的,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还包括了人自身的内外感受,在人本身没有参与进来之时,它只是一片毫无意义的死寂。“物质、规律”这些东西对于一块石头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石头没有感知,没有生命。宇宙万物虽然不是特意为人而存在的。但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宇宙万物无论是混沌未开还是井然有序,都只是一出自歌自舞自开怀单调乏味的独角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阳明将人的内心对世界感知的能力放在“主”的首位,将具体的万事万物放置到“宾”的客位,也就是阳明认为世界的事事物物只有在心参与进来之后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就是阳明看待世界的视角。
在《传习录》后面的内容中,阳明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放在这里,正好可以印证阳明思想立论的根基。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主”与“宾”是互依互存的,没有“宾”,你这个“主”又是谁的“主”呢?所以阳明也说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的话,这样表述就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同理,没有“主”,你又是谁的“宾”呢?虽然是依存,但是以人心为主,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特色。阳明先生本身的事功,也印证了这种世界观所造就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时是多么给力。
上面所讲述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最大玄机,而在这段《传习录》的开篇第三段,就已经明白无误地昭示在那里了。这样讲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没有,没明白也没有关系,在后面的段落中还会反复讲到这些概念,在用多种角度阐释之后,相信大家是可以体悟明白的。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