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评价,着实令人费解。有的人指出。孔子是赞同季文子的做法的,并且孔子认为三思还不够,还要再想一次才可以;有的人则持相反的观念,指出孔子实际上是反对季文子这种过多思虑的做法,认为只要“再”,即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从字面的意思看来难免糊涂,然而从孔子的思想主张,从他周游列国游说各诸侯施行仁政的行事作风则不难看出,上述第二种观念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而王阳明对于思与行的关系则这样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强调知与行的统一。所谓知,便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所谓行,便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如此才能有所成就。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乃身心之学,其要领在于体悟实行,不可将其当作纯粹的知识,仅仅流于口耳之间。
三思而行,已成为对冲动气盛的年轻人最好的劝谏,一直颇受世人的推崇。人们相信,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才是最好的,经过反复思量的行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不幸的是,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重思考而轻行动的风气。或许是过于谨慎,过于追求万无一失,人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无限的沉思之中,结果越想越觉得准备不够充分,越想越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想着想着,本可以尝试的想法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疾而终。由于人的四维空间是无限宽广的,不受客观事物与能力的强行束缚,因此,想着想着便偏离正轨、越想越远而找不到重点。当人们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太久而迟迟不上岸来付诸实践,结果无疑是窒息于其中,彻底失去付诸实践的机会与能力。
唐代,中原有一片山脉盛产灵蛇,蛇胆和蛇心都是很好的药材,虽然蛇毒剧烈,见血封喉,可是为了赚钱,很多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捕蛇。有一天,有三个从南方来的年轻人来到附近的村子,准备进山捕蛇。
年轻人甲在村里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晨便收拾行装上山捕蛇,但是几天过去了,他都没有回来,他不懂得蛇的习性,在山里乱窜,惊扰灵蛇;而他又不懂如何捉蛇,最终因捕蛇而丧命。
年轻人乙见状,心中害怕不已,再三思虑要不要去山里捉蛇,他每天都站在村口,向大山的方向望去、时而向前走几里路,不久又走回来,终日惶然行走于村子与大山之间。
年轻人丙则充分考虑了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问题,并经常向村里人讨教掌握寻找蛇穴、引蛇出洞等捕蛇的技术,学习制作解毒的药剂。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年轻人丙带着工具上山了。七天过去了,大家都以为他已经丧命,可是年轻人竟然背着沉重的箩筐回到了村里。他捕到了上百只灵蛇,赚了很多银两,之后还做起了药材生意,成为著名的捕蛇之王。
三个年轻人一起捕蛇,一个毫不考虑、鲁莽行动;一个思来想去、迟迟不动;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付诸行动。三个人对待思与行的不同态度,注定了他们的际遇截然不同。思考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偏向于哪一方,都难成大事。诸如乱猜结果蒙对、想发财就捡到钱等意外、碰巧之事,不过是人生乐章中少之又少的特殊音符,难以用它来谱写一生的成就。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人之生老病死,难以避免。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脉,不假思索地行动和多番思虑却不见行动的人,轻则败家,重则亡国。思与行,不可偏其一,这便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沉痛教训,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