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阳明学立德、立言于一身,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弟子极众,影响极大,世称姚江学派。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荡平了江西、广西等地多处匪患,平定了宁王之乱。知行合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快速提高效率,当今日本众多企业奉行“知行合一”
为什么王阳明1508年创建心学500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提倡“知行合一”?这是因为王阳明先生不仅强调理念和实践相结合,还把“知行合一”提高到了一个“道”的层面。
王阳明在战场上,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荡平了江西、广西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匪患。在王阳明去世50多年后,明朝首辅张居正推行了一场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理论来源就是阳明学的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数以万计。几百年来,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是他忠实的拥趸。
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 300多年后,日本人在阳明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日本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知行合一,针对性强,它针对的是很多人不能知行合一。同时,它在字面上区别于致良知,让人不必产生“阳明学是道德哲学”的误会。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可以提高人生效率,它简易明快,让人能迅速上手。现在日本95%以上的企业都奉行阳明学,包括日本企业的标杆稻盛和夫,奉行的就是知行合一。不过,就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一样,当中国的阳明学传到日本以后,已经被日本人改良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谓一等事?”王阳明认为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王阳明自小树立了“经略四方”之大志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读私塾。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一等事?”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老师思考了一会儿,回答:“当然是读书当大官啊。”
王阳明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这件事后来传到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耳里,他笑问王阳明:“听说你要做圣贤?你懂什么叫圣贤?”
王阳明像背书一样回答:“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而在王华看来,王阳明总有点三心二意,一会儿玩箭,一会儿骑马,一会儿搞军事游戏,一会儿又对着兵书发呆,一会儿又跑去对着道教典籍愣神。王华心里说,恐怕只有鬼知道这个小子天天在搞什么。
王华不了解王阳明,王阳明的确有多动症,但绝不是吹牛大王。为了实现“经略四方”的志向,他很是投入。除了频繁地组织军事模拟外,他苦练骑射,遍览兵法,在史籍中寻找出色的军事家传记反复阅读,然后把这些人打过的著名战役在现实中还原,不停地模拟。
王华似乎注意到了儿子的心思,指责他:“你四处乱逛,像个夜游神,我听说你有事没事就去逛于谦庙?”
王阳明回答:“于谦是大英雄,当初土木堡之变,如果不是他守卫北京城,蒙古人可能就把这座城给攻陷了。”
王华又问:“你还很喜欢东汉的马援?”
王阳明激动地回答:“他平定交趾,实在是天底下第一等豪杰。”
王阳明自幼智力商数极高,兼之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裕,自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同时,极致的聪明也使他目空一切,把别人看得特别重的东西视为粪土,并且树立起高人一等的理想。他与生俱来一种“英毅凌迈,超侠不羁”的性格,浑身散发着任侠情怀和要在战场上摧敌制胜的伟大心愿。
王阳明坚持盯着竹子看,到第六天时,他体力严重透支,最终没能格出竹子的道理来。大胆的怀疑精神使王阳明在哲学上寻求新突破
1489年秋天,第一片黄叶飘落地面时,王阳明带着他的老婆诸女士离开南昌回老家浙江余姚。途经广信(江西上饶)时,他舍筏登岸,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他问娄谅:“如何做圣贤?”娄谅回答:“格物致知。”
娄谅告诉他,人生要绝对严肃。王阳明表示谨遵娄谅教诲。回到浙江余姚后,王阳明就把从前嘻嘻哈哈的习气一举荡涤干净,变成了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娄谅又告诉他,要刻苦读朱熹经典。王阳明回到余姚后就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
娄谅还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就去格竹子。
有一天,他和一位同样钻研朱熹理学的朋友死盯着一棵竹子看,草草地吃饭,草草地睡觉,三天后,那位学友都快成了竹子,可什么都没有得到,却有了幻觉,只好先撤了。
王阳明依然坚持盯着竹子看,坚持了六天,终于体力严重透支,倒了下去。等到他恢复过来,反省此事,他确信,朱熹阐释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他冷静地分析,天下万物那么多,格个竹子都这么费劲,格到死,只怕连圣贤的影子都见不到。
大胆的怀疑精神使王阳明在哲学上苦苦地寻求突破。苦恼了一段时间后,他适时转向。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几经波折,王阳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他把简陋的山洞、窝棚居住地称为“玩易窝”“何陋轩”
1492年,格竹子事年发生后不久,王阳明在浙江的乡试中脱颖而出。可在1493年的北京会试中,他却落榜了。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号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伤心过度,于是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由于他的一道以使命感为灵魂的奏疏,触怒了权重一时的太监刘谨,结果招致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1507年,他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驿丞(相当于站长)。龙场驿站,位于今贵阳西北约四十公里的修文县城,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当地居住了很多彝人、苗人等少数民族,生活条件非常原始。
为了淡化残酷的生存环境,王阳明每天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他问自己“如果是一个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遗憾的是,王阳明很快发现,儒家圣人系统中的几位圣人没有哪位像他王阳明这样倒霉过。他找不到标杆,心灵备受煎熬,后来通长时间的默想,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悟到“心即理”,这就是龙场悟道的八字真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恶劣的生存环境龙场驿站就是客观世界,无论你承认它还是否认它,它就在那里。但王阳明却和这客观世界产生感应,他把客观世界变成了心中的美好,因而简陋阴森的山洞居住地被称为“玩易窝”,临时搭建的窝棚被称为“何陋轩”。
世界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摆脱客观世界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一切都以自己内心的良知为判定标准。
王阳明从龙场出山到贵阳讲的就是“知行合一”。纵观阳明学路线图,从“心即理”到“静坐”“事上练”“诚意”“慎独”“存天理去人欲”“良知”“致良知”“四句教”,一以贯之的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先生自1508年提出“心即理”至1527年提出“四句教”的20年时间里,曾提出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理论。
诸如1509年的“知行合一”、1510年的“静坐”、1511年的“事上练”、1512年的“诚意”、1514年的“存天理去人欲”,1521年的“良知”和“致良知”。
表面看,这些概念、理论各不相干,实际上,它们不过是阳明学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而所以有这么多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无非是王阳明先生的实事求是,即“知行合一”。
他在龙场悟道后,出山第一次到贵阳讲学的主题就是“知行合一”。提出“知行合一”后,很多人议论纷纷。王阳明只好让他们先把心静下来,只有心静下来,才有机会悟到知行合一的本体,所以他提静坐。
但问题又来了,很多人静坐起来没完没了,王阳明又及时提出“事上练”,敬告喜欢静坐的人,不要枯坐,否则就会流入空虚,和枯禅没有区别了。你必须要到事上磨炼,才不会遇事慌张。
事上磨炼看似是一种对“心即理”的补充,于是有人就没头没脑地跑去事上练。王阳明又提出“诚意”。所谓“意”是念头,诚意就是去事上正念头。
问题又来了:有人的确做到了诚意,但做完这件事后的磨炼,没有返回本心。于是,王阳明再提出:存天理去人欲。
意思是,去事上磨炼、诚意,归根结底是磨炼我们的心,磨炼心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圣人,也就是不使一丝私欲存于心中。这和朱熹的区别不大,只不过是朱熹重视“去人欲”,王阳明重视“存天理”。
在经历了无数险象环生和小人的攻击而仍全身而退后,王阳明终于提出了他认为的终极理论:良知与致良知。
所谓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直觉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要你肯听从它的命令行事,就能成为圣人。他在跟义子王正宪的书信中自豪地说道:“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因为我们内心有判定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天理在我心中,而不在外。
1527年,他又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人认为这是心学的重大突破,但我觉得它只是致良知的一个流程。
知行合一是行动哲学,知行不一的人大都在最后一步停止了,或者是改变了方向。应保持良心光明,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阳明学,一直被人认定为“良知学”,人但行良知,即可成为圣贤。而我却觉得,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知行合一才是他思想的精华,也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它是行动哲学,将道理化为信仰,将信仰化为本能。
“知行合一”四字并非王阳明首创,南宋理学家陈淳就曾提过“知行合一”。关于“知行”的关系,王阳明之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程颐、朱熹。二人都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陈淳则认为,知行无先后,无轻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回事。他曾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和水的例子来说明。这里的“知”是指本能和直觉,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致良知,无非就是行良知,在现实中遵循良知而行,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这就是知行合一。
按王阳明先生的意思,良知光明者必能行。譬如你看到一个孩子要掉落井中,肯定会冲过去解救孩子。这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但为什么很多数人无法知行合一?譬如眼前有无数条路,你要做出选择。良知会帮你做出选择,给你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这就是良知的发现;路选对之后,就要走下去,以良知的指引走下去,这就是良知的行。有人明知道所选择的路是错的,但仍走下去;有的人虽然选对了路,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走到底,如此,知和行就分离了。
王阳明认为,七情六欲和仁义礼智同等重要,都是天理。人必须有七情六欲,才能称其为人。如何控制七情六欲,因为我们心上有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只要你肯坚守良知的阵地,对付七情六欲易如反掌,我们的心就不会为私欲所阻隔。
知行不一的人大都在最后一步停止了,或者是改变了方向。
闯红灯明明不对,良知告诉你,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生命的问题,但当你看到有人在闯时,你也认为“没关系”,于是闯了;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明知应该去扶住,但不做,因为现在讹诈的事太多,这都是社会习气熏染的结果。一个人轻易被社会习气所熏染,说明他的良知并未光明。
相对于“不肯”知行合一,“不能”知行合一,是良知被外物、外理彻底遮蔽,无法发挥作用。当你以良知为指引而行事时,你的效率就会提高,因为任何人做一件正确的事时,都会充满兴趣和正能量。在这条正确的路上走的越长,你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就越强,你的路走的就越快。
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如果说浙江余姚是王阳明的神降地,贵州修文是王阳明的涅槃地,那江西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舞台。破山贼,建书院,他知行合一,上演了一出出炫人眼目的好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于江西到底都做了哪些知行合一的事。
他曾说,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在江西以南安、赣州为中心的灭山中贼(剿匪)过程中,王阳明剿灭了数十股活跃了几十年的山贼。他以良知为纲,以知行合一为目,上演了一出出炫人眼目的好戏。特别是在剿灭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其心学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种在战场上坚信良知的反应神速,知行合一的提高效率,让他以绝对的劣势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朱宸濠。
王阳明也因此成就事功,名垂史册。
不过,真正影响深远的并不是灭山中贼,而是灭心中贼。其方法就是在江西赣州、庐陵等地建立书院,全身心地讲学。同时,王阳明每平定一地,都在当地实行心学教化,改变不良民风。由于其心学理论的快速有效,所以江西等地很快就沐浴着良知的春风。
如果说浙江余姚是王阳明的神降地,贵州修文是王阳明的涅槃地,那江西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舞台,不但他的绝大多数事功在江西,他心学中的宝贵思想——致良知——也是在江西感悟而得到。特别是体现阳明学思想的《传习录》就是在江西开始刊刻的。
ps: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