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成长、分享生活”坚持写作之444/500
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上传自己石墨文档当中的《时间统计工具表》时,一开始想法简单粗暴,当截屏无法整体呈现时,就直接分两步,也是这样做的。但做完以后,内心有一个声音,我能不能用一张图呈现呢?联想到《学习力》中的整体阅读法,再看看自己的问题,主动在微信搜索框内查询问题关键句,搜集的第一个视频就解决了问题,接下来就是实操,最后拿到了一张图呈现时间统计工具表的结果。拿到结果,内心非常兴奋,想着快点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其实自己是有这个习惯的,通过阅读《学习力》以后,更加明确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也在践行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学了就用的案例代表了。就需要这样的思路,学了就用,用中学。以下是今天的阅读与思考,分享给大家:
1、每一段成长,都是一段学习旅程。每一段爆发,都需要之前的积累。终身学习这句话当真不是空话。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只有做了准备,伸手把握了,这个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若没有准备,这些机会都是别人的。
(最喜欢其中的“每一段爆发,都需要之前的积累”,不由得想到《斜杠青年》中的话“喜欢思考的人,在大彻大悟之前,往往要比那些不怎么喜欢思考的人经历更多内心的痛苦与迷茫。”,正是经历的痛苦与迷茫,作为成长的养料,完成爆发前的积累,待等到合适的机会,也就一跃升天,迈入成功的大门。)
2、看书的过程中,遇到关联知识,但意识中模糊的时候,我想是时候停下来,主动找到原文进行回顾,以此增加知识的记忆。也是这样做的,阅读更多都比不上牢牢掌握。
3、看到作者强调主题式学习,联想到《学习力》中关于阅读的三个方法,虽然记忆不清楚,但主动搜索并回顾,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整体性阅读(解决问题或疑惑)、多重阅读(搭建体系)和主题阅读(写主题文章)。
整体阅读就像跟人提问,适用于想从阅读材料中寻找1~3个有用信息的阅读情形。例如,从某本书中找出快速提升自家产品销量的三个上手即用的营销技巧。
多重阅读就像石油勘探,适用于系统地吸收某本书的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阅读情形。例如,从某本营销书中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
主题阅读就像找一群人开会,适用于需要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内集中阅读大量材料,以便快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或完整解决方案的情形。主题阅读是以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为基础的。
4、知识卡片的双区结构:一个好的知识卡片会被划分为两个区域。上半区是自己书写的内容,用给别人讲解的角度来写,下半区写上原文和出处。
(当下写公众号文章的模式,大概就是上述描述的一样,一半是原文,一般是自己写的内容。按照上述标准,在自己书写的内容上需要做调整,特别是书写的视角,要调整为给别人讲解的角度来写,增加换位思考能力,也是对思考提出新的要求。)
5、看到书中强调沟通体系的核心是要完成两件事:画体系和写系列文章。同时要学会改进自己文章的观点和表述方式。我想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主题阅读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显然这个学习动作是停滞的。在没有将梳理意识的重要性提上来之前,学习的知识都是比较零散的,更多的感触是对单一概念的通俗理解,没有体系的支撑无法在思考的时候做深度思考。这就是当下学习的痛点,需要警醒起来。
6、彼得原理说的那样,人总是慢慢被提拔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上。你越想发展,现有能力越不够强。你刚觉得能力够用了,可能马上又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上。新的岗位会带来新的要求,你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
(联想到京东公司的轮岗制度。以及需要保持空杯心态,越是成功越需要保持谦虚,以此不断的保持自己的求知欲。也验证那句话,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无知。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盲点,什么是彼得原理?于是主动查询资料,做一个知识点积累。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1],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所以,也强调了《学习力》关于能力迁移的技巧,需要打磨自身能力体系,以保证在不同的岗位,有同样出色的表现,不至于犯达克效应,也就是说对于能力差的人的具体表现是: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就会认识到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达克效应
7、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思考不联系实际,不扎实,不落地,不能行动,是“假思考”,这时的“知”没有做到“真切笃实”。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知”。做事的时候不细心观察,不反思,不研究,就是“假做事”,这时的“行”没有做到“明觉精察”。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行”。
(我目前践行的“知行合一”,也是出自王阳明,但我的理解是相信自己的原则,并践行原则的过程。对自己诚实,以行践言。不断用实践结果去校正自己的行为,做到只做自己相信的事情,而坚决不做自己不信的事情。)
8、写作,就是思考本身。
(这与《写出我心》传达的是一个意思,写作本身就是记录自己思考的过程。期间只做思考与记录,当写不下去或者感觉写的非常差时,内心不做过多评判,接受当下的状态,核心在意持续写,记录自己的思考。更不要在意写出来有什么作用或者什么价值。这是长期主义的事情,联想到辉哥说过的话:“思考本质问题,问题的本质和最彻底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时候ROI极低。但拉长周期看,其实是ROI最高的。”,长期主义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当下的ROI极低,但拉长周期看,其实是ROI最高的。目前持续写作400篇后,回看刚开始写作时,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都有非常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