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前的邹宜均
古人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虽然隔着千百年的时差,却依旧能与作者,凄风苦雨,鸿雁哀鸣,及世态炎凉的心境,感同身受。
想来,生而为人,从古至今,都难以逃脱这情感纠缠的牢,或亲情,或爱情,都会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亲情”永远是自己走南闯北,落叶归根时的最后一道避风港。
当这道“避风港”,不再接纳伤痕累累的游子之时,痛苦和绝望会将彼此,全都卷入无尽的深渊里,直至分崩离析。
邹宜均昔日与父母的合影
深圳女孩邹宜均,便有过这样一个家庭,她生为家中老幺,却只有父亲的疼爱。
而失去父亲之后的生活,便让她日日如履薄冰,她一度成全家人,委屈自己,末了却连自己的婚姻都难以把控。
可究竟邹宜均的家庭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于她两度被母亲送往精神病院,且在出院后遁入空门?
2006年,27岁的邹宜均,正肩负着失去父亲,和被催婚的双重压力。
面对眼前这位条件较好的未婚夫,邹宜均只觉得自己像一只提线木偶那般,只要父母满意,自己也无话可说。
只是为了给病危的父亲“冲喜”,便要自己舍下一生的幸福,邹宜均虽心有不甘,却也委身答应了。
读书时的邹宜均
遗憾的是,强求而来的婚姻,并没有为这个家带来多少喜事,相反,却使得父亲的病,每况愈下。
终于,不出半月,父亲还是走了,只是生前看到小女已经完婚,走的时候不曾留有遗憾罢了。
可走了的人,尽管没有遗憾,但危机却悄悄地潜伏在,邹宜均那经不起风霜的婚姻生活里。
她信佛懂佛知佛,亦能参透,这份强求而来的缘分,本就注定了“两败俱伤”的后果。
于是,她愿意做那个亲手斩断这份“孽缘”的刽子手,尽管她的“任性”遭到了母亲及兄长的极力反对。
可邹宜均依旧,义无反顾,誓死抵抗,硬生生地抽离了这段,只维持了47天的婚姻生活。
邹宜均
出于对女方的补偿,男子给了邹宜均30万元分手费,而这笔分手费,也成了日后她与邹家彻底决裂的导火索。
老话总说人生有两大快乐,其一则是“洞房花烛夜”,其二则是“月满人团圆”。
可对于邹宜均来说,在不出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先是失去了父亲,而后又经历了一段破裂的婚姻。
此时她的人生已经毫无“快乐”可言,甚至到最后连自己财产的分配,都不能自主。
原本她一心想着“遁入空门”,此生不再过问红尘是非,只专心研究佛学文化。
那30万元,恰好可以成为她推行公益事业,和为寺庙增添香火的基金。
昔日的邹宜均
没成想,母亲和哥哥却极力反对,斥责她将钱财全都丢尽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之地。
除此之外,母亲还公然违了背父亲生前的嘱托, 并没给予邹宜均应得的那份遗产。
因为邹宜均的母亲是个重男轻女之人,她认为女儿只要嫁个有钱人就行,而财产还是留给儿子比较“靠谱”。
在这种现实观念的冲击之下,母女之间的情分,也变得越发薄弱起来。
那三番五次的肢体碰撞,和字字见血的语言暴力,也深深地刺痛着邹宜均的心,她开始变得阴晴不定,狂躁不安。
甚至在崩溃难耐之时,还去看过心理医生,可“解铃还须系铃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是无药可解的。
昔日邹宜均
基于此,邹宜均的母亲便与哥哥们,借由她“情绪不稳定”,和看过心理医生的事情为幌子。
单方面宣布:“邹宜均,得了精神病”。
于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即将吞噬这个无助的可怜之人。
那是2006年10月21日,邹宜均早早地接到了哥哥的电话,要接她一起去为逝世一周年的父亲扫墓。
邹宜均挂了电话,便拎起为父亲准备好的供品,神采奕奕地出了门。
想来若不是挂念父亲,大概邹宜均这一年,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想要跟家人一起出行。
那时,车子匀速行驶在铺满金黄落叶的小道上,车轮所行之处,沙沙作响。
被囚禁的邹宜均
邹宜均正望着一排排被甩得老远的梧桐树,若有所思地发着呆,她想起一年前,为父亲下葬时的情景。
那时的她,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颤巍巍地呐喊着:“我很痛苦”。
如今,时隔一年,旧地如重游,刺骨的悲凉,再一次席卷了她的全身,邹宜均总觉着,似有些不好的事将要发生。
果不其然,当车子停靠在墓园大门口之时,她看到车身周围,紧紧地贴着好几辆黑色小轿车。
当她疑虑重重地打开车门,准备下车之时,不料却被四面涌出的七八个大汉,连推带扯地,塞进了另一辆车。
工作时的邹宜均
邹宜均一面嘶吼着“救命”,又一面挣扎着,想要摆脱这突如其来的恐惧,可胳膊根本拗不过大腿。
她不仅没有得到哥哥的帮助,反而听见了一阵熟悉的声音:“把她扣起来,眼睛捂上”。
邹宜均似乎明白了,这是哥哥有意策划的一场“出行”,当她挣扎着,被一行人戴上手铐,又蒙上眼睛。
且被扒下裤子,狠狠地刺上一剂针药之时,恐惧和绝望夹杂着一丝残存的意识,迫使她死死地昏睡了过去。
当她醒来之时,已经躺在了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病床上,她盯着白到发光的墙壁。
和被重重铁栅栏,封锁着的窗户,心顿时被撕裂了一道口子,那是被亲人用无情的冰刀划出的裂痕。
她开始疯狂地想要离开医院,并向众人嘶吼着:“我没病,我是被害的”。
可殊不知,她那种几近崩溃的模样,在精神病院里,本就是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
不知过了多久,邹宜均渐渐变得冷静下来,她开始心平气和地与病友攀谈,并借走了病友家属的电话。
她颤颤巍巍地寻到一处无人的角落,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拨通了私人律师黄雪涛的电话。
只可惜,电话只讲了一半,她就被忽然出现的一群人,连拖带扯地按到了病床上。
因为反抗护工的“所作所为”,邹宜均又挨了一针镇定剂,这一针,直接让她睡了三天三夜。
出家前的邹宜均
古人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虽然隔着千百年的时差,却依旧能与作者,凄风苦雨,鸿雁哀鸣,及世态炎凉的心境,感同身受。
想来,生而为人,从古至今,都难以逃脱这情感纠缠的牢,或亲情,或爱情,都会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亲情”永远是自己走南闯北,落叶归根时的最后一道避风港。
当这道“避风港”,不再接纳伤痕累累的游子之时,痛苦和绝望会将彼此,全都卷入无尽的深渊里,直至分崩离析。
邹宜均昔日与父母的合影
深圳女孩邹宜均,便有过这样一个家庭,她生为家中老幺,却只有父亲的疼爱。
而失去父亲之后的生活,便让她日日如履薄冰,她一度成全家人,委屈自己,末了却连自己的婚姻都难以把控。
可究竟邹宜均的家庭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于她两度被母亲送往精神病院,且在出院后遁入空门?
2006年,27岁的邹宜均,正肩负着失去父亲,和被催婚的双重压力。
面对眼前这位条件较好的未婚夫,邹宜均只觉得自己像一只提线木偶那般,只要父母满意,自己也无话可说。
只是为了给病危的父亲“冲喜”,便要自己舍下一生的幸福,邹宜均虽心有不甘,却也委身答应了。
读书时的邹宜均
遗憾的是,强求而来的婚姻,并没有为这个家带来多少喜事,相反,却使得父亲的病,每况愈下。
终于,不出半月,父亲还是走了,只是生前看到小女已经完婚,走的时候不曾留有遗憾罢了。
可走了的人,尽管没有遗憾,但危机却悄悄地潜伏在,邹宜均那经不起风霜的婚姻生活里。
她信佛懂佛知佛,亦能参透,这份强求而来的缘分,本就注定了“两败俱伤”的后果。
于是,她愿意做那个亲手斩断这份“孽缘”的刽子手,尽管她的“任性”遭到了母亲及兄长的极力反对。
可邹宜均依旧,义无反顾,誓死抵抗,硬生生地抽离了这段,只维持了47天的婚姻生活。
邹宜均
出于对女方的补偿,男子给了邹宜均30万元分手费,而这笔分手费,也成了日后她与邹家彻底决裂的导火索。
老话总说人生有两大快乐,其一则是“洞房花烛夜”,其二则是“月满人团圆”。
可对于邹宜均来说,在不出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先是失去了父亲,而后又经历了一段破裂的婚姻。
此时她的人生已经毫无“快乐”可言,甚至到最后连自己财产的分配,都不能自主。
原本她一心想着“遁入空门”,此生不再过问红尘是非,只专心研究佛学文化。
那30万元,恰好可以成为她推行公益事业,和为寺庙增添香火的基金。
昔日的邹宜均
没成想,母亲和哥哥却极力反对,斥责她将钱财全都丢尽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之地。
除此之外,母亲还公然违了背父亲生前的嘱托, 并没给予邹宜均应得的那份遗产。
因为邹宜均的母亲是个重男轻女之人,她认为女儿只要嫁个有钱人就行,而财产还是留给儿子比较“靠谱”。
在这种现实观念的冲击之下,母女之间的情分,也变得越发薄弱起来。
那三番五次的肢体碰撞,和字字见血的语言暴力,也深深地刺痛着邹宜均的心,她开始变得阴晴不定,狂躁不安。
甚至在崩溃难耐之时,还去看过心理医生,可“解铃还须系铃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是无药可解的。
昔日邹宜均
基于此,邹宜均的母亲便与哥哥们,借由她“情绪不稳定”,和看过心理医生的事情为幌子。
单方面宣布:“邹宜均,得了精神病”。
于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即将吞噬这个无助的可怜之人。
那是2006年10月21日,邹宜均早早地接到了哥哥的电话,要接她一起去为逝世一周年的父亲扫墓。
邹宜均挂了电话,便拎起为父亲准备好的供品,神采奕奕地出了门。
想来若不是挂念父亲,大概邹宜均这一年,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想要跟家人一起出行。
那时,车子匀速行驶在铺满金黄落叶的小道上,车轮所行之处,沙沙作响。
被囚禁的邹宜均
邹宜均正望着一排排被甩得老远的梧桐树,若有所思地发着呆,她想起一年前,为父亲下葬时的情景。
那时的她,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颤巍巍地呐喊着:“我很痛苦”。
如今,时隔一年,旧地如重游,刺骨的悲凉,再一次席卷了她的全身,邹宜均总觉着,似有些不好的事将要发生。
果不其然,当车子停靠在墓园大门口之时,她看到车身周围,紧紧地贴着好几辆黑色小轿车。
当她疑虑重重地打开车门,准备下车之时,不料却被四面涌出的七八个大汉,连推带扯地,塞进了另一辆车。
工作时的邹宜均
邹宜均一面嘶吼着“救命”,又一面挣扎着,想要摆脱这突如其来的恐惧,可胳膊根本拗不过大腿。
她不仅没有得到哥哥的帮助,反而听见了一阵熟悉的声音:“把她扣起来,眼睛捂上”。
邹宜均似乎明白了,这是哥哥有意策划的一场“出行”,当她挣扎着,被一行人戴上手铐,又蒙上眼睛。
且被扒下裤子,狠狠地刺上一剂针药之时,恐惧和绝望夹杂着一丝残存的意识,迫使她死死地昏睡了过去。
当她醒来之时,已经躺在了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病床上,她盯着白到发光的墙壁。
和被重重铁栅栏,封锁着的窗户,心顿时被撕裂了一道口子,那是被亲人用无情的冰刀划出的裂痕。
她开始疯狂地想要离开医院,并向众人嘶吼着:“我没病,我是被害的”。
可殊不知,她那种几近崩溃的模样,在精神病院里,本就是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
不知过了多久,邹宜均渐渐变得冷静下来,她开始心平气和地与病友攀谈,并借走了病友家属的电话。
她颤颤巍巍地寻到一处无人的角落,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拨通了私人律师黄雪涛的电话。
只可惜,电话只讲了一半,她就被忽然出现的一群人,连拖带扯地按到了病床上。
因为反抗护工的“所作所为”,邹宜均又挨了一针镇定剂,这一针,直接让她睡了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