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圣人王阳明在成为圣人之前,也是经历过很多磨难的。
种种挫折磨难叠加在一起,终于在他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的那一段时间,被他彻底吸收成为“悟道”的精华。
史称“龙场悟道”。这也是“心学”诞生的标志。
而自从贵州龙场驿站悟道之后,他的“心学”也正式开始在历史上发出灿烂的光辉,同时也为他四处碰壁的前半生,带来人生的转折。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站把心学搞得火热朝天,一开始是周围的几个人,包括那些未得完全开化的蛮族之人也来开始听他的心学。
此后,他的好友与弟子也陆续跨过千山万水,来到这瘴气弥漫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
傅风问孝王阳明这群人里有一位叫傅风的人,此人以孝顺父母为终生理想。可因没有像样的工作而赚不来钱,所以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十分苦恼。
有人就推荐他来见王阳明。
王阳明给他讲了心学,傅凤心中感觉偶有所得,正要痛下决心修行时,却又意识到年迈的父母和傻子弟弟都需要他来养活。
心学虽然是修身修心的大学问,但是对于考科举做官确实没有太多直接帮助的,而不能做官便无法出人头地,于是问题又回到原点,如何让自己的父母与亲人过上好日子呢?
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考个进士再说。
于是他决定先就抛弃心学,准备拼了命的去日夜苦读,希望能考个进士,有个一官半职来养活父母和弟弟。
但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吃不饱,再加上学业辛苦,竟然患了大病,卧床不起。但傅凤仍然坚持读科举之书,王阳明的弟子们都千方百计劝他以身体为重。
傅凤陷入苦恼之中,不知如何?于是再次请教王阳明。
王阳明叹息说:“你呀,虽然志在孝亲,可已陷入不孝的深渊了。”
傅凤吃惊地问:“难道我不想去做官赚钱养活父母和弟弟,就是孝了吗?”
王阳明说:“你为了做官赚钱而养活父母和弟弟,却把自己搞成病夫,这是孝吗?”
傅凤疑惑。
王阳明又说:“就看你现在病恹恹的样子,能考上进士吗?”
傅凤很坦诚地说:“不能!”
王阳明说:“你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却没有得到官职,而因为你身体很差,不能照顾父母兄弟,可能还要让他们来照顾你。你说,你这不是大不孝,还能是什么?”
傅凤潸然泪下,请王阳明出个好主意。
王阳明说:“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故事里的“知行合一”这故事反映出知行合一的两个方面。
其一,“不知”便会“行错”。就是说认知出了问题,那么行动的结果也会很容易出问题。傅风他不知道孝之真谛,便去盲目的行孝道,结果往往是不孝。
其二,“孝”是天理,是良知,我们不用去学习,就知道要去行孝道。阳明心学认为,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外部寻求真理,,因为道理就在心中,只需要实践就够了,所以这时就有了知行合一。
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一大特点之一。
故事总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中所倡导的孝的核心,其实就是努力做到,不让父母担心。
而想要真孝顺,总结起来,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而正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而“不远游”的深意,除了陪伴父母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不出远门,让远方的父母担心吧!
尾语虽然如今的现代社会,“不远游”是十分困难的,常常陪伴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奢望,但是不让父母担心,却是我们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