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王阳明“知行合一”方法论是如何落地的?本文将为您解答。
一、知行合一
方法论:世上练就是炼心
静坐作用巨大,单纯靠静坐,还不能成为圣贤。单纯静坐,还不能彻底根除私欲,成为圣贤。而且静坐有可能引发弊端,走入枯禅。
人需要在世上磨练做功夫,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里素质,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好好修行(贤二)
一为泰山、一为麋鹿。两相比较,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泰山之崩何等惊天动地,麋鹿之动何等疾速?
但对一个真正的“将”来说,这些都不足以动其心,乱其静,依旧处之泰然。苏洵举这两例,形象地勾勒出“治心”者处乱不惊的神态,使读者加深对“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理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领要沉着冷静,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
度阴山认为,主将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若能如此,便能把握利害得失,从而抵御敌人。因此,最后作者下了一个结论: 一个遇巨变而不惊,处干扰而不心动的人,才具有“制利害”、“可以待敌”的资格。
二、唯天下至诚,
而立天下之大本!
桑巴还想了很多很多,他发现,人生原本是没有规律的,你可能差一点变成有钱的夫人,也可能差一点沦为衣食无着的人,也许你本该活到70,但有可能在10岁,20岁就故去。也可能你活到80岁还依然健康。有可能,这一切都有可能。
美国心理专家通过一项研究,铁的事实证明:凡是对名利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太能算计的人,心率跳动都比较快,常有失眠症状,消化系统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神经病,皮肤性疾病。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国学大师,冯友兰对那些经常算计人生的人告诫说,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找个道理,打量计算着去走。若是打量计算着去走,就是调和也不对, 不调和也不对。你不打量计算着去走,就全对了。人自然会走对的路,原不需要你操心打量的。于是,他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常是对的。要于此外求对,是没有的。
人生规划无他,只是个良知光明后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彻底读懂王阳明,这两个字,就是诚意。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良知做出的判断而去行动。
王阳明说,唯天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只要你信守并履行“诚”。那就能够成就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社会中。要想过的美满如意,“诚”是唯一的武器。
“诚”就是不欺自己。相信别人,坚信自己良知所做出的判断,也是别人能作出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甚至是抉择。我们用什么来作出选择或者抉择呢?
如果我诚意待人,对方没有诚意待我,我岂不吃亏?
不要管别人如何,先管好自己。只要自己有诚意,就必然会得到别人的诚意。这就是感应。
三、稻盛和夫
对“致良知”的实践
年纪越长,经历越多,从此书获得的教诲更加铭刻于心。
稻盛和夫汲取了王阳明心学的哪些能量呢?答案是两个字:良知。
经过了半年的扪心自问,他断定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于是他洒脱的创建了DDI公司。几年后,DDI公司大获成功。你的良知一目了然。因为有本能,有欲望。用私心来判断事物。
当初,尚未意识到灵魂的存在,只是觉得仅仅依靠出自本能的损益计算,或者仅仅凭借感觉,感情或者理智来判断事物,作出决定,仍是不够的。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做出基准。这就是远离原则。
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
京瓷和DDI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凭借这一点。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
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以及他日后的那些门徒,在人类历史上注定要被永远铭记。即使这门学说,不会成为显学,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拥有五花八门秘密武器的巨大宝库。
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心学终极思想:良知,本身就在我们身上!
所以,只要我们存在,王阳明心学就存在。因为,只要是个人,就不可能抛弃他的良知。
本文选编自《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