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佛系”“躺平”后,“脆皮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成为网络热搜。所谓“脆皮大学生”是指当代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身体毛病很多,虚弱到不堪一击、一碰就坏的地步。大学生们纷纷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脆弱故事,他们“脆皮”的原因千奇百怪。“开学军训的时候一屁股坐在地上,尾椎骨疼了好多天。”“长期熬夜加上作息不规律,胸部下方长了肿瘤,国庆节期间刚在医院做完切除手术。”“吃刀削面,太好吃了,激动大了,心率直接飙到二百。”“我伸个懒腰,脖子扭了。”“侧躺玩手机确诊斜视。” “上厕所蹲下后起不来,去医院医生检查说是骨折了。”......这些看似疯狂搞笑的意外事件让人感到哭笑不得,但是在自嘲、搞笑的背后,让人不得不反思,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吗?
无独有偶,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仅一个月就接诊了1700多名“脆皮年轻人”。这些18到25岁的年轻人,有外伤、腹痛、胸闷、过度换气综合征,还有胆囊炎等,大部分都是因为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造成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一位新生辅导员在军训时的感慨:“没想到会收到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病假条,一个月的军训,我因为时常要陪学生就医已经成了医院急诊科的老熟人!”还有一位辅导员同事为难地说:“没想到我遇到的学生是林黛玉加强版啊!”大学生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生病,年纪轻轻,却身体毛病不断,看似“特种兵”,实际很脆弱,一碰就坏,被称之为“脆皮大学生”,也成了高校辅导员们的“噩梦”。大学生们一边在社交平台上晒着特种兵式的旅游行程,高呼〝勇敢的人先享受世果,一边却在现实中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看病就医,自嘲〝脆弱的人先享受病假〞。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脆皮”呢?我在这里想和同仁们分享几点思考。
1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
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需要明白自己是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管理主题班会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注意作息规律,平衡膳食,规劝学生少点外卖,少喝高糖饮料等等。同时,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个人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经常性向学生发出一些健康小贴士,例如,提醒学生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多喝水,多运动等温馨提示。辅导员们还可以分享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向学生发出健康预警,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2
开展文体活动,号召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辅导员开展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除了学校一年一度大型的运动会,辅导员还可以根据班级建制的特点开展一些门槛低、趣味性高的特色活动,吸引学生们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例如,我在女生较多的财务管理班级中开展了“青春广场舞”活动,在没有晚课的空档组织同学们一起在操场跳舞。同学们自选一些简单易学的流行热舞集中练习,边唱边跳,气氛热烈。对于男生多的电子信息班级,我尝试开展花样投篮、三人篮球赛等活动,让男生在挥汗如雨中释放压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3
关注心理健康,铸造学生坚毅品质
在“脆皮”的外表往往隐藏着一颗“易碎”的内心。诚然,一些大学生确实存在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的问题,但与其说这是年轻一代生活上的 “坏习惯”,不如说是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心态转变双重作用下的症候。辅导员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身心较为敏感的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给予关心呵护,另一方面要注意掌握其心理变化。往往“脆皮”是大学生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化表现,身体亚健康的状态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相对于那些乐于分享“脆弱故事”的“大心脏”学生,那些不愿诉说、困顿于自我痛苦中的大学生更需要特别关注和帮助。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切的根本。辅导员们的教育陪伴可以帮助大学生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相信大家会在成长中收获笑对难关的力量。
作者:孟玲, 厦门理工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