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须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是了解和感知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维度。11月8日,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验室主任魏进平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论坛”上发布《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20)》。连续6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稳中有升。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或奔赴抗疫一线、或认真居家抗疫,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积极传播网上网下正能量,以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为疫情防控注入了青春力量。”魏进平介绍,报告依据自2019年11月启动、2020年4月结束的集中调查,在对203所高校38767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多角度分析、立体化展示。
报告指出,受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得分为83.79分,高于上一年度3.03分,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动、社会责任认同较上一年度分别提高3.43分和3.12分。“我国青年大学生总体上理想信念坚定,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锤炼本领,以奋斗者、追梦人姿态投身强国伟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魏进平说。
报告指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网络责任感实现全面提升,均在80分以上,其中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在连续三年低于80分后今年升至81.10分,较去年提高4.44分。
报告分析认为,今年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在5个维度中提高幅度最大,这源自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在抗击疫情等活动中展现了青春激昂的风采,在实践中加深了政治认同。尽管如此,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意识”“国际视野”两项自我评价不高,此次调查得分仅为71.56分和78.10分。
报告分析认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有待提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当务之急。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该研究团队调研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效果仍待提升,存在师资队伍少培养、多“散养”,教学内容活化不足、刻板有余,教学效果欠实功、多虚火等问题。
魏进平建议,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必须用心补短板、用力强弱项、用情通堵点,强化大学生“人人负责、个个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刻理解我国抗击疫情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情感认同有效转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践行和使命担当。
据了解,自2014年起,该研究团队将“看不见的、难以测度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转化为“看得见的、可测度的社会责任行动”,在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成员高校支持下,以自建的网络调查平台为主要载体,借助自主开发的调查工具,每年在全国范围举行一次“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调查报告。6年来,先后有25万余名全国在校大学生参与调查,数百名教师志愿参与组织调查,覆盖了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近千所高校。第7次“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启动。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论坛由天津师范大学主办,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天津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大中小学校、研究机构的10余位专家学者、大中小学一线教育管理者及师生进行交流研讨。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千名师生通过网络视频观看了此次论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