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
编辑|知文
01
关于“网红”的发展原因研究一、从伦理学角度出发,网络红人的发展受客观现实原因、主体自身原因和相关主体原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促成了“网红”的产生;
(2)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随意性使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角色扮演沟通交流;
(3)相关参与者的评价,看法以及他们的参与手段,对“网红”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商业的力量对推动“网红”发展至关重要,包括前期策划、推手助力、团队营销以及资本介入四个方面,在四方面的协同作用下,“网红”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三、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人员从传播主体、受众、情境和内容分析,四位一体研究“网红”的传播,认为“网红”亲和的人物形象设定,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受众在情境互动中得到满足等都是“网红”得以发展的原因。
以芙蓉姐姐为例,我们认为她本身是一名演员,而她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言语只是她的表演,真正使芙蓉姐姐火起来的是榨取“娱值”的人,而这些榨取“娱值”的人即是幕后的专业化操作,媒介的传播及引流,是这些力量把芙蓉姐姐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02
关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加强青年教育特别是青年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必须面临的重点问题。近些年来学者多从青年价值观内涵、青年价值观基本特征、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青年价值观的内涵,当代青年价值观整合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价值理念三种价值观念,在理念、认知和实际行动中保持一致。
青年价值观的产生发展与青年的年龄密切相关,青年价值观教育也应与年龄阶段相符合。
青年价值观的内容也会根据青年的自身发展过程而产生改变,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认识自我不断发展到认识社会。
关于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研究者站在全局高度,从时间发展角度阐述了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对青年价值观有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需要发展要求青年奋斗,改革开放后青年的个体意识不断觉醒。
进入新世纪后青年价值观经过冲击和完善逐渐回归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引导和规范青年价值观回归理性发展。
研究表明当前青年价值观中存在着三大问题:
第一是青年倾向于对主流价值进行反抗,第二是青年过度关注自我,主流价值观难以整合,第三是,青年将自由消费看做是自我利益地获取,崇尚消费。
关于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者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方面提出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1)政府要做好“监督人”,发挥在价值引领中的主导功能,将目光渗透进自媒体中;
(2)学校要做好“培养人”,创新方式方法,引导校园舆论风向;
(3)社会要做好“引导人”,把控社会舆论风向,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4)家庭要做好“养育人”,通过改善家庭环境促进青年形成健全人格。
03
研究人员基于网络信息对青年的影响分析,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教育漏洞,从网络信息阵地、内容、队伍、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对网络领域的把控。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也为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优秀的教育方法,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为青年“长志气、提骨气、增底气”。
关于“网红”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网红”是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现代化的产物,是多元价值重现与多元文化产生的载体。
不可否认,“网红”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积极影响,但是不可忽略“网红”作为新生事物因其难控性在社会中产生的危害。
“网红”对青年价值观也会产生双面的影响,应该辩证地看待。关于“网红”对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网红”现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网红”向传播了社会的美好和真诚,净化了青年思想,向青年传递了公平、正义、真、善、美的价值理念。
研究人员将“网红”影响区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红”是形态不同于其他网络文化的新兴事物。
新事物的萌发,必然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正能量网红”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平等观念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
“网红”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其成名方式也让青年看到了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可能性,“网红”的正能量榜样效应对青年具有引领作用。
“网红”会将自己或者身边正能量的事件作为传播内容,通过讲故事、授课等方式吸引网民注意,扩充了青年认知,宽阔了青年视野,弘扬了正能量。
关于“网红”对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网红”对青年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网红” 世界与现实境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青年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易产生偏差;
第二,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时,将二者混淆,认为实现了物质的充裕就能得到精神的富足;
第三,亚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青年在其中也出现了认知偏差,产生了文化认同危机。
04
“网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且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红”污染了大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也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判断标准。
“网红” 抓住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向大学生灌输了大量新奇的信息,重洗了大学生价值判断。“网红”为“红”而毫无下限的做法也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对道德淡漠。
“网红”出格的行为和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眼光,导致审美能力低下。“网红”呈现低俗化的发展趋势,低俗表现为:
一对道德和法律的漠视,二表达方式和手段的低俗,三是为成名的不择手段。这些都扭曲了青年认知,对青年的道德判断和职业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关于应对“网红”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面对“网络红人”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层面明确青年价值认知,在实践层面锻炼青年价值意志,将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媒介结合考虑,用整体性的思维推动青年价值观教育。
为应对“网红”对青年价值选择的负面影响,必须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红”行为。
掌控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风向转向主流价值上来,同时在青年方面发力,提高青年运用和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将青年注意力吸引到“红色价值”上。
为应对“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采用与时俱进的内容与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宣扬主流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增强网络素养在内的大 学生的整体素养。
研究发现“网红文化”对青年的生活消费具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易沉溺在“网红”制造的虚幻世界中。
因此,不但要加强“网红”方面的治理,也要提高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让大学生理性分析在“网红”身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增强分析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