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市场经济牺牲的一群人,也最有活力的一群人。
毕业后找工作迷茫的是这群人,在国际比赛上拿奖的也是这群人,在网络上活跃的也是这群人。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马加鞭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中,涌现出大量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受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很多大学的招生一再扩招,我国受到本科教育的人群占到了26%,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几十所光彩夺目的高等大学,而更多、更加庞大的群体,走进了普通的大学。
教育的路径是清晰可见的,应试教育,适应经济市场发展的人才选拔策略。我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年轻,最有希望的群体,受到教育,所以听得见这片土地的呼吁,我们有着许许多多自己的想法,但是显然,无论这群年轻人有多么的光彩夺目,能挤过独木桥的始终只是少数。在题海战术的艰难突围后,更多的年轻人在自我怀疑中瓦解了信仰,在压抑中步入了社会早已经对应好的大学。
顶级的大学对应着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着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着中小城市,县城乡村。一层层、一级级,你所能触摸到的天花板,在出生可能就已经决定了,如果你想要跨越自己的阶层,个体要经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内心的风暴。
一个人在没有自我喜好的判断时就被迫选择了专业,在对工作和职业发展没规划的时候被迫进入了社会
在大学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大多数的人只是走完了一遍流程,在大学里,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工作,结婚、家庭。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指点你。
很多人在匆忙中,找了份不喜欢的工作,在父母的催促下,到了年纪结了婚,后面因为感情经营不善,中年离婚,孩子对自己充满怨恨,自己心里充满悔意。
我看见他们在社会的不断碰壁中缩到了网络世界,他们在网上交友,谈恋爱,甚至被杀猪盘。他们不去想社会上的问题,不去问高房价的由来,不关心文化的传承,社会的丰富和便利与他们无关,更多的承受着这个社会的失衡与坚硬。他们不去想个人与时代命运的关联,他们的时间和思想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被裹挟着,按部就班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我看见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底层的年轻人,在时代发展的神话后,成为经济市场化,工具化的最后承载者。
时代在悄然中进行着转身,改变着一群人的命运。
但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也看见了这个社会上最有活力群体。
我看见一些人不去问社会,只相信自己。在有限的空间里也在努力的成长着。他们阅览群书,早就读懂了“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故事”但是他们从不放弃。他们是在图书馆的考研大军,他们可能是自由从业者,是熬夜到两点的自媒体工作人,是大楼里的一个程序员,是大城市里的蜗居姑娘,是小镇上的留守老师,是行走的山间的暖风,是医务室里刚进入的新手,是疫情战场上最新锐的尖兵。
他们相比父辈情感成熟的更多,他们更有礼貌,接人待物说谢谢,会礼貌的给老人让座,他们在灾难面前也敢于冲上一线,证明我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更有同情心,看不得吃不饱穿不暖的老人。看不得被资本压迫的底层农民。他们看不得流浪的猫猫狗狗,用绑架代替购买。
他们更加成熟,因为曾经在家庭里受过伤,他们更愿意学习怎么经营家庭,怎么治愈内心的创伤。
他们更加讲诚信,更加有秩序,也更加的温柔。我相信也会更加的有出息。
我知道相比丰富的学生群体,我的所见所闻所写非常的有局限性,所以我也相信着,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我们一定可以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在自己以后被动选择时:可以多向几个前辈请教了解行业需要的专业及其他能力,事业发展途径,前景,自己之见未必全面,也许一叶障目,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