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存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老的风俗,从远古一直留存到现在。虽然新中国有一段时间,祭祀被称为迷信。但清明祭扫先烈没有中断。这是古老祭祀的新形式。
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有一首这样的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之下,捷报当纸钱的祭祀,是告知和告慰。
中国历代不间断的祭祀,本身便是一门历史文化。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神三个大类。在名称上,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要求。
祭祀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即天神、地祇必须由君主主持祭,祭山川有诸侯大夫主持,士庶嘛,只能祭自己家的祖先和灶神。“祭祀”总的含义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二字各有不同意义。“祭”的侧重点在于向天、地、祖先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祈求天、地、祖先,对未来的发展与走向,给予指导、教诲和启发。
按照造字方式来看,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的会意;祀,左边是神,右边是巳。巳代指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巳为蛇,象形。
在中华文化中,阳为吉,阴为凶。中华文化中的神,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自然的力量。祭祀,便是请这个力量,出阳藏阴,让人世间趋吉避凶,趋福避祸。这是古老祭祀的动因和缘由。
古中国祭祀,用三牲。现在很少用到的太牢、少牢等词,是古老祭祀的标准。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那些摆放着三牲的庄严肃穆祭祀场景。从文字中多少能感受一点当时的郑重。
古人在对很多自然现象以及不能了解的奇观时,祭祀就成了解除内心恐惧的一种手段。
在湖南城头山考古遗址,人们挖掘了两座到目前为止,被发现为时代最早的完整祭坛和众多祭祀坑。
一九九八年,考古人员在湖南城头山遗址,不但发现有大量殉葬品,还发现了祭坛和城墙附近的墓葬中,有用活人祭祀和殉葬的遗迹。被用来作为祭祀品的活人,双手被缚在身后,脑袋上有被敲击的伤痕。
通过碳十四检测证明,祭祀时间距离现在大约五千八百年左右。这些被活祭的人,为了什么被送上祭坛?答案也有。在城头山上,比祭祀坑更重要的发现,是人工种植水稻的稻田。
种植水稻,是从渔猎走向农耕的重要标志。中外研究者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水稻来自南亚。城头山古水稻田,距今六千三百年左右。它被国际研究者确认,确证了中华民族才是驯化和栽培稻谷的先驱。城头山古水稻田遗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种稻谷的遗存。
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因为人工栽种看水稻,就要用活人做祭品。考古专家和研究者认为,古人为了祈祷丰收对老天对太阳的礼敬,筑了祭坛,献祭了活人。理由很充分,祭坛和活人祭的祭坑,全部面向东方。
在农耕社会,劳动力是最重要的财富。用活人祭祀,证明那时对人的作用还没有被广泛知晓。在河南安阳殷墟,两次出土了放置人头的青铜甗,一种类似现代的蒸锅的器皿。里面的人头,有蒸煮过的痕迹。原先认为是滚落进去的说法被推翻。商代大规模杀俘的记录,甲骨文上的记载有很多。具有“凌厉之美”的青铜器上,饕餮等怪兽纹,也能证明一二。
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活人祭逐渐被三牲祭祀所取代。用完整的牛、羊、豕三牲做牺牲便是“太牢”。最高级别的祭祀。
少牢,降低了不少,只有羊、豕,没有牛。猪马牛羊,都是社会发展后被驯化的产物。在汉字“家”中,我们依然能看出驯养家畜的重要性。屋子里有小猪才是家,而不是现在经常被解释的人。为什么是猪?猪的繁衍能力超级强。
不是所有关于祭祀的记录,都那么笃信用人做祭品最有利。有一篇文章叫《西门豹治邺》,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刚刚上任的西门豹,看到的是泛滥的漳河水,穷困的老百姓生活,以及有权有势者为河神娶妻的宏大场面。小门小户家有女儿的人家,为了女儿离乡背井出逃。逃不掉的,女儿被迫去祭祀,成了河神的老婆。
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分别让大巫婆和女弟子去给河神报信,告诉河神,稍迟点会选出最美丽的女子送给河神。大巫婆和女弟子去而不返,又将三老投入河水去送信。当地的长老、廷掾等,纷纷下跪叩头求饶,从此不再有河伯娶妻的荒唐事。
西门豹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不但有了人的意识,还有了尊重。人的重要性被有识之士关注。太牢、少牢作为牺牲,成了最好的祭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