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985废物引进计划”聊起。
这是一个今年5月份成立的豆瓣小组,到8月份已经有了9万多成员。这些成员有些是无意中发现这里,而有些大约就是顺着最近对这个小组没完没了的报道找进来的。
一个“合格”的985废物,顾名思义,得满足两个要件:第一,拥有985高校的学历或者正在985高校就读;第二,自视为失败者,正面临着失学、失业等各种“失败”境地。
显然,不论是他们自己还是社会,对985高校的毕业生都有一个期待:能够顺利拥有高薪、体面、喜欢的工作,成为生活富足、事业有成、感情幸福的人生赢家。但是现实给了他们重重一击:这些东西,不是靠好成绩考上985高校就可以获得的。
指责他们“矫情”的人是从个体层面来谈,把这个现象当作一个心理调适的问题。只要不觉得自己是废物,就不会有自诩废物时,字里行间满溢的不甘心,人生就会变得知足、恬淡、平和、从容,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能从这些“失败故事”里得到共鸣时,我们不得不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有一批在应试教育中展现出聪慧、坚忍、细致等优秀品质的脱颖而出者,会在大学里或毕业后陷入自视为“废物”的困境当中。
“985废物”乍看来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其实牵扯到的是就业问题。或者说,二者之间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壹
这些年,教育一直是伴随着无数争议的热点话题。
一方面,升学竞争变成了耐力长跑。人生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上不了一个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
《中国式家长》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大声喊着的中小学减负,好像也只是把空出来的时间交给了市面上的培训机构。升学竞争不仅变长变早,还变得全方位、立体化。
而另一方面,这场耐力长跑的金光闪闪的重点线,也面临着不少争议。
“用一麻袋的钱上学,毕业后想把书换成钱,买不起一个麻袋。”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辛辛苦苦读了很多年书,在工作中发现能够用上的极为有限,“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似乎又开始隐隐约约冒出头来。
“985废物”让人诧异,怎么连那些享受到中国顶尖教育资源的人都觉得不顺利吗?
有人说,这是给“后浪”的迷魂汤,那些人再“失败”,也比一般人“成功多了”。也有人说,他们是被自己的好成绩冲昏了头脑,面对非单一标准的竞争环境,掉进“学霸光环”的陷阱里去了。
先不急着为这群顶尖高校学生找一个解释。
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大部分人都重新认识了高等教育,它不是专门的职业训练,而另一边择校选专业年年成热点,“教育-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依旧让人深信不疑。我们一边强调“好学校不等于好工作”,一边又不断质问“好学校都不能找到好工作”?
这些问题并不独属于中国。兰德尔·柯林斯在40年前就已经针对美国社会中的类似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结论历久弥新,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避不开对他的引用,在今天依旧能够启发我们对“教育-就业“问题的思考。
贰
柯林斯最核心的观点是“文凭的通货膨胀”。
文凭的通货膨胀指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
在这里,教育学位是一种体现社会地位的通货,可以用来交换获得工作的机会;与所有通货一样,当供给不断增加而货物却有限时,价格就会飞升(或购买力下降)。
教育扩张的机制也在于此,在每一个攻读学位的个体看来,面对学位贬值,最好的回应就是获得更多的教育。
这会是一场无比疲劳、没有止境的追逐赛。在柯林斯看来,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是基于错误的前提发生的,那就是更多的教育能够生产出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科技的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工作。
他在书中开门见山地揭破了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教育在提高大众识字率之后对经济发展并没有很明确的贡献;教育与职业生产力也往往无关,有时甚至还会有反作用;特定的职业训练似乎主要来自于工作经验,而不是正式的学校训练。
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处并不大。学校教育与业界实践的脱节,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所体会。
柯林斯甚至说,学校只是在塑造上层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顺从文化,成绩只不过是用来奖赏和证明中产阶级的自律而已。
叁
那么,既然教育在为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为什么人们对文凭依旧趋之若鹜?文凭实际上是什么作用呢?
文凭是一道门槛,一道区分管理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门槛。
柯林斯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政治劳动。这一区分隔离了两个主要的社会阶级:工人阶级从事生产劳动,统治阶级则从事政治劳动。两个阶级都会付出能量,但被统治阶级生产了财富, 而统治阶级则决定了财富的分配方式。
这种区分是抽象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职业也可能两种劳动兼备。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脱离了生产劳动的“闲职”越来越多,谁有资格获得这种“闲职”呢?在现代社会,凭借的就是一纸文凭。
凭什么文凭可以成为获得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闲职”的凭证?柯林斯对一些职业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比如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由此发现,相比专业技能,文凭所证明的,更多的是所拥有的象征性资源和权力。
回到我们熟悉的语境来理解:升学竞争。这不仅是个人智识上的比赛,还是资源投入的比拼。有良好经济条件的家庭,即使知道现在的文凭含金量远不如十几年前,而且学校里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极其有限,但还是不遗余力进行教育上的投资,而不是让孩子早早的开始工作赚钱。
因为,一个好的文凭决定了将来是否更可能从事政治劳动,而不是生产劳动。在烈日下辛苦奔波的外卖配送员,可能不比一些从他们手里接过外卖的白领赚得少,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学生毕业还是都冲着白领去的。
从这点来看,教育开放了阶层跃升的渠道,但它也是一种实现了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肆
再回过头来看,自嘲“985废物”的这些高校学生和毕业生,他们自述的困境,我们也许能够抱以更加理解而不是苛刻的态度。
他们用“小镇做题家”来自嘲,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凭着会做题,考上了一个好大学,但是不懂交际,也不会利用资源,没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浑浑噩噩,四年白过。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完全归咎于自身是苛刻的,但单纯指责应试教育似乎也无济于事。困境中的出路总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而不能期待别人的拯救。
我们不应当忽视的是,“985废物”只是一种自嘲,在这种自嘲下,他们其实并没有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
既看清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苛求自己钻牛角尖,又不因外在的困难而完全放弃抵抗任沉沦。这个道理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今日活动
你如何看待985“废物”现象?如何看待文凭的不断贬值?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在留言区随便聊聊吧
-End-
编辑:丹怡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剖析教育神话,透视文凭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