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将在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四川多所高校的2万志愿者参与到赛事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将用生动的语言讲好四川故事,乃至中国故事,让各国代表团享受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国际都市的开放包容。于是,大学生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并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建设“书香中国”离不开“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大学生是重中之重。
提高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阅读意识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情况如何?每天的阅读时间有多久?阅读现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推动大学生阅读向着广泛而深入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就“大学生阅读现状”话题对四川高校1557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回收数据的统计分析,就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研判,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适合大学生的阅读推广策略,以期帮助他们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长:
超五成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今有多少大学生喜欢阅读呢?根据问卷调查,1557名大学生中,有1372人喜欢阅读,占88.12%。那么,大学生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呢?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学生占44.12%,其次为1~3小时、4~6小时,6小时以上,分别占41.69%、7.49%和1.31%。还有5.39%的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为0。由此可以看出,49.51%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长不超过1小时。
王潇是成都锦城学院大一学生,她告诉记者,因为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所以要写一些策划案、宣传稿,还有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及排版等各种事情,平时比较忙。再加上自己的专业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对文学的兴趣本就不大。所以,王潇在课余时间就很少看书,偶尔会翻阅几本经典名著当作消遣,整体阅读量不高,没有形成阅读的好习惯。
四川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丁磊表示,没有时间是影响自己阅读的重要因素。他告诉记者,大二课程多,再加上自己又有选修专业,所以课业压力大,基本很少有时间课外阅读,偶尔会在晚上睡觉前的一二十分钟零碎时间看看书。
赵凌志是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他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基本上都在五六个小时。在他的书目中,专业相关书籍占据了一部分,此外,他还喜欢读纯文学著作。《平凡的世界》和《活着》是他反复阅读的作品,书中主人公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奋斗精神,让他深受触动和鼓舞。他最近在读《百年孤独》,“我记得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大意是:‘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在整片大陆上永远不会出现第二个。’”赵凌志表示,因为这本书,他更承认和接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大三学生张璐每天都会花上至少3个小时读书,一个月能读七八本。她坦言,自己的阅读时间在寝室的同学里算是最多的,毕竟大四的学生大多忙于考研、考证、找实习单位,哪有时间看书?作为医学生,张璐大部分时间读的还是跟专业相关的文学书籍,比如《医学简史》《医学的温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此外,心理相关书籍也是张璐的心头好。在她看来,人总会遇到挫折,这些书可以让自己学会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阅读方式:
纸质阅读超过六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智能时代,数字化阅读发展已成趋势。数字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各种数字阅读方式为读者们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诸多便利。那么,传统的纸质阅读对大学生到底还有无吸引力?
1557份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显示,在阅读形式偏好方面,有16.81%的大学生偏好使用数字阅读,有39.52%的大学生在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方式上花费的时间大体相当,而43.67%的大学生依然更加钟情于传统的纸质阅读。
“我喜欢阅读,但平均下来每天只有不到1个小时读书,因为我平时上网浏览信息更多,一般都是快速浏览、搜索阅读、标题阅读等快餐式阅读。”成都大学金融科技专业的大四学生高芬说。
西南交通大学的大一吴婷介绍,她阅读新闻和小说一般使用手机。手机体积小、易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此外,吴婷还喜欢APP听书。“至少我不必捧着本书、专门找时间阅读了。”不过,吴婷也坦言,有一些领域的书籍,还是纸质书更能满足需求。
“读完一本书后,APP马上就会推荐类似的书籍;一篇文章读完后,刷新又能看到同一领域的多篇文章。”作为西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李洱发现,经过APP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这边正读着《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那边即推送文物历史方面的书籍。长此以往,我的阅读面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甚至造成‘信息茧房’。”此外,李洱还发现自己眼镜度数又增加了不少。于是,他决定对自己的手机阅读“断舍离”,重新回归纸质阅读。
四川大学大二学生熊林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她告诉记者,捧着一本书,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她最惬意的时刻就是在寝室的书桌旁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阅读。“最近我正在看杨沫的《青春之歌》,似乎整个灵魂都被洗了一遍,读完才惊觉一个下午已过。这种体验才是真正的阅读乐趣。”
●阅读场所:
近一半选择学校图书馆
阅读无处不在的当下,所需的一方天地,从传统的阅读场所已延伸到更多阅读场景。乘坐地铁、高铁、飞机途中携带一本书,或翻翻前排椅背袋子里的杂志,是很多人都亲历或熟悉的事。那么,像教室、图书馆、寝室这些不同阅读场所对大学生的阅读来说,影响几何?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对于阅读地所的选择,1557名大学生中,有718人选择在学校图书馆,占比46.11%;有678人选择在寝室,占比43.55%。在教室等校园其他场所阅读的有72人,占比4.62%。而选择在家中和公共场所阅读的有89人,占比5.72%。
成都体育学院的罗肖,是一个爱阅读的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他平日里就喜欢在图书馆借阅书籍。他认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好多书都可以看到,不用花很多钱去买,而且很方便,环境也很安静。
“因为宿舍就在图书馆对面,而且图书馆里的阅读氛围比较舒适,所以几乎每天都会在图书馆待很长时间。”成都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贺筱告诉记者,她的专业是社会学,本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所以只要有空余时间,她就会拿起书本。“大多时候我是在学校的图书馆或者咖啡馆看书,不过偶尔也会在寝室睡前看一看。”
安扬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三学生,翻译专业的她爱看东野圭吾系列、《福尔摩斯探案集》等悬疑推理类的书籍。她表示,这些书里的故事都很吸引人,而且探讨了犯罪与追凶、作案与破案、生与死、救赎与被救赎等震撼人心的人性母题,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疗愈方法的思考,引导人们向真、向美、向善。
●参与阅读推广:
超六成愿意参与
建设“书香中国”离不开“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青少年是重中之重。打造“书香校园”,就是要营造阅读氛围,蓄养阅读气息,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如何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回收的1557份调查问卷中,有44.92%的大学生参与过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另有55.5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以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此外,62.37%的学生表示愿意向自己身边的人推荐学校的阅读活动。而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校园的阅读推广,有60.77%的大学生愿意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学校阅读推广活动中的策划、宣传、反馈等服务中来。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学生邓宁说,自己一直以来把阅读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培养。在他看来,阅读不同于才艺爱好,不用经过特殊训练,只要翻开书就是有益的。每次社团举行活动,邓宁都会不遗余力地向同学们宣传阅读,并推荐一些书籍,像《时间简史》《力学诗趣》《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等,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阅读活动。(文中学生皆为化名)(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