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已经烂大街了,读书还有用吗?”在残酷的现状下,人们常常遭受灵魂一击。
学历无用论甚嚣尘上,但或许只是一场骗局。
015月11日,颇受关注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其中几项数据值得关注,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41178万人,21836万人都具备大学文化程度。
14.1亿人口中,拥有近2.2亿大学生,这意味着每6个人里就有1名大学生,占比15%——从前人们常常引用“本科率不足4%”,最新数据显然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这就引起了不少网友讨论:在这个时代,学历正在大缩水。
而就业状况的改变,似乎也佐证这一点。
在从前,能进大学的可谓是人中龙凤,哪怕考上了大专,爸妈也恨不得逢人炫耀。毕业后,这些优质人才基本包分配工作,拿到实至名归的铁饭碗。
现如今的情况不必小e多说。
海归的看不上国内985、211的,双一流重点的看不起普通一本,一本看不上普本,本科和专科之间的鄙视链就更加尖锐。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2021年毕业季来临,不少上一届的还在遍投简历。
就连学历越高薪水越高这个规律,也时常会失效。许多技术人才月入过万,但大量名校学生,却还在挣扎找工作。
02无论是大学生“多得烂大街”,还是学历薪资不对等,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读书不管用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前不久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众怒。一位求职者与HR沟通时,被询问是否就读于三本学校,求职者回答后,却被侮辱道:“考不上本科都是智商有问题的。”
事情曝光后这位HR遭网友炮轰,但其“刻薄”,是否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学历的强调?
同样的道理,小e在求职经验交流的论坛里,也看到前辈叮嘱:“毕业后千万别去小公司。”下方热门第一回答:“你以为我们不想进大厂?”
大厂,常常把学历设定为第一门槛,不管你业务能力多强,不够格就压根没有入场券。更勿论是国企体制内了,已经内卷到小学全是硕博、清北学生去街道办了。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学历并非唯一敲门砖,但高学历仍然是“通用货币”。
更何况,我们看到的案例,也正是由于特殊性才成为了案例。
菜市场卤菜店老板开宝马进货、XXX辍学当上CEO、开奶茶店市值过亿……诸如此类新闻不胜枚举,但这也只是“幸存者偏差”而已。
就像风靡一时的剧本杀,看似成本小利润大、站在了流行风口,但据某平台4月数据显示,宣布倒闭的店铺较上月增长110%。
03读书无用?哪怕我们抛开工作这些现实情况来看,也并非如此。
在学生时代,小e又是读的文科,常常觉得这些掉书袋的知识毫无用处,今后工作也派不上用场。但真正走出学校以后才发现,这些“无用”之物不但是谈资,更能决定怎么思考问题。
举一个不大合适的案例,这几年小e越来越不爱回老家那座小城,一回去,七大姑八大姨就催这催那,即便被催促的那个人觉得年龄正好。反而是在大点的城市,人们包容度更高,更愿意接受个体差异。
读书,才是让你成为自己,而不是让他人的所见所感来塑造你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从来都是相提并论的,我们常说灵魂具有“香气”,这是一种非常形而上的魅力和特质,而不是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获得的简单认知。
大学生变多,这应让我们庆幸“年轻人支棱起来了”,而不是反问“何必成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