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科生,特别是作为专科自费生,歧视归歧视,但两个月下来,我们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
大一第一学期,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平时白天除了上课,时间都是自己支配的,晚上可以去教学楼上自习,也可以上操场锻炼,图书馆阅览室看书,周末可以看望朋友,在宿舍打牌、睡觉、看电影,去市里转转。
和高中阶段老师的全天候陪伴、时刻督促学习不同,大学的老师上完课就走,最多点个名,检查一下作业,大部分老师还不布置作业,无非是上课提提问,启发启发思考,上课也没什么压力,临考前突击一下就行,60分万岁。
两个月后,大家都适应了学校生活,我们宿舍八个人,一般情况下,四个自费生(王辉、王新、乔家宝、我)结伴去教学楼上自习,四个公费生(郭大浪、陆拥军、汪山、周雨林)在宿舍上自习,他们通常是自习一会,就开始打牌了,他们有这个资本。
1.几位大学老师
在南化读书期间,一些老师上课还是有一些水平的,比如教革命史的陈梅,徐州人,她的徐州普通话我一听就知道是老乡,她是南师大研究生,俊秀端庄,口才非常好,把近代的屈辱史、探索史、奋斗史、建设史讲授的精彩纷呈,令人沉浸其中,随着她的节奏而思考。
线性代数的季老师是临近退休的老派知识分子,衣着得体,风度翩翩,儒雅随和,讲课娓娓而谈,把枯燥乏味的线性代数讲得饶有趣味,而且通俗易懂。
班主任陈求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主讲微积分,因为研究生刚毕业,讲课紧张,经验缺乏,好在热情似火,舍得卖力气,讲得满头大汗,可惜我们基础太差,十分不能吸收三分,导致陈老师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反复给我们补课。
我们专业是化工,不明白为何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工程制图作为公共基础课。朱老师是化工机械系的一位温吞吞的中年教师,课上得不错,板书漂亮,教案扎实,能听懂得听得饶有兴趣,听不懂的如同天书,我属于后者,翻来覆去就是听不懂。
2.特别的童老师
英语老师童老师是外聘的,只教我们一个班,上完课就走。一开始我们班同学还因为她是外聘的老师,觉得受到了学校的歧视,转而在课堂质疑、取笑她,大闹课堂,把她气得课都上不下去,几次红眼圈,哭鼻子。
后来发现,童老师人真是不错,课上的也不落俗套。她不是师范科班出身,是北外毕业的,翻译经验丰富,做过多个行业的口译,发音非常好,人长得也非常漂亮、长发飘飘、性格温柔,近视眼,戴了一副博士伦,显得眼睛炯炯有神。
童老师上课认真,待人和善,美中不足的,就是个子有点矮,为此,每次上课都穿着十几公分的高跟鞋,高跟鞋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的“叮叮叮”声,辨识率特别高。
因为她的年龄和我们相仿,一些比较调皮、大胆的同学,也经常跟她开玩笑,逗她,她被逗得萌态百出,很单纯的样子。
童老师得知我们作为专科班,在学校因教材分发、实验课安排、课程表、语音教室、宿舍分配、甚至信箱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她也是感同身受,为我们鸣冤叫屈,很有共情感。
但她也正色提醒我们,“要想不受人歧视,那自己腰杆先要硬起来了,心理上做好和其他人平等相待的准备,行动上不甘人后、奋起直追。面子是自己争的,不是别人给的。”
后来熟悉了,课间交流下来,她还真是书香门第出身,老爸是北师大教授,母亲是外文出版社的编辑,她的英语是给大领导、国家机关、央企做过口译的、见过实战风浪的,能力远胜象牙塔的科班老师。
她跑到我们南化,临时代课,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爱情,当时她的男友在南大读研究生,正准备申请出国,她在南京陪读,六朝古都人文风景看累了,闲着也闲着,就玩一样的自荐,想体验一下大学老师的感觉,没想到就接手了我们这样一个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破班,给她做实验。
童老师虽然只教过我们一年,但她的教课很有特色。她的英语课,会穿插着一些国外见闻和感受,有出糗的,有得意的,说得活灵活现;
她还会在课上说一些自己学习、成长的故事,把我们当作平等倾诉的对象;还以时事为案例,比较一下欧美处理问题的角度和三观,润物细无声;她在课上播放的英文原版影片,都是她自己非常喜爱的珍藏;
她一再告诉我们,不要在乎考试,要享受学习外语的过程,因为年轻时候有精力、有时间接触英语,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不要带着功利心。
她甚至向我们提前保证,我们每个人的英语考试,都会通过,因为她没有时间给不及格的同学出补考试卷。她说,那个时候,她已经在国外了。
童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们一年的英语,但她童心未泯、单纯善良、鲜活生动的语言和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她的巧克力,她在南化代课的一小半收入,买了巧克力分享给大家,后期把课堂气氛搞得很温馨,她是一位大姐姐一样的老师,挺让人怀念的。
3.大学时代的一些讲座
大学生活还有一个特点,是周末的晚上,常举行一些公开的大型讲座或者免费电影,有的是邀请外面的名人。每逢这时,大礼堂人满为患,大家济济一堂,享受这饕餮盛宴。
开学不久,听了一次庄青教授的讲座。他当时六十多岁,精神矍铄、略带秃顶,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为激励青年人,奋起报国之志,在多个高校进行巡回讲演。
他两个多小时的讲演中,观点犀利、妙语连珠、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扣人心弦,是一堂精彩酣畅的大型公开课。
“我们的大中国哟,好大的一个家......”庄青教授以巨龙作比,从龙头、龙颈、龙鳞谈起,声势排山倒海、气氛十分热烈、语气连贯有力、逻辑环环相扣,听得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浑身充满了力量。
类似的讲座还有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的美学讲座,印象深的一次,是他在东南楼123阶梯教室讲的《世界人/体/艺术经典赏析》,盛况空间,走道里都站满了人,如痴如醉地看着潘老师一张张翻着投影上的PPT,一面对着人/体/艺术侃侃而谈,教室内安静如水、热情似火,人体美学在潘老师的描述下,引爆了每一名大学生骚动难耐的心。
南京因为名校荟萃,南师大,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也经常过来的开设公共讲座。
这些讲座和电影让人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悟到生命的激情澎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
(庄青,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30年7月生,常州人。1956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系,留校工作,历任学校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德育研究室主任、大连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高等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委咨询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等职。长期从事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世界·中国·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大学德育学概论》、《教育艺术的力量》、《“困惑”呼唤理性》。发表的论文有《大学德育规律试探》、《论大学德育目的》、《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教育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教育》、《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高等学校必须把德育放要首位》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