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尊”“翁”“老汉儿”……全国各地对父亲的称呼各有特色。父亲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今各地对父亲的称呼,“涨”点知识吧!
“爹”和“爷”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区的方言(江淮方言、湘方言、客家话、吴方言)中,
“爹”(方言中多读作“diɑ”)很多时候是爷爷的意思,而“爷”(在方言中一般读若“yɑ”)才是指父亲。
这些方言似乎把“爹”和“爷”的意思颠倒了。其实不然,准确地说,应是一些方言继承了“爹”和“爷”的古义。
著名的《木兰诗》中就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诗中多次提到的“爷”就是父亲。可见,“爷”指父亲古已有之。
据语言学家考证,大约在宋代以后,“爷”才开始用作祖父之称。如今广大北方地区包括中原地区,虽然人们早已不再用“爷”称父亲,但其实“爷”的“父亲”含义还是留下了明显痕迹,如父子俩称为“爷儿俩”。
“翁、公、尊”
关于父亲的称呼,古代习见的还有“翁、公、尊”等。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曾对项羽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后,项羽威胁刘邦,说如果刘邦不放下武器,就把他父亲煮了吃。结果,刘邦竟然一脸漠然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意思是:我刘邦跟你都在北方效力于怀王,曾经约定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父亲煮了吃,那么希望你能分一碗肉汤给我。
另外一例见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然而,“翁”这个义项目前使用较少,仅依稀保留于现代汉语中的“翁婿”(岳父和女婿合称)一词。
这些方言似乎把“爹”和“爷”的意思颠倒了。其实不然,准确地说,应是一些方言继承了“爹”和“爷”的古义。
在书面语(雅称)中,古人还常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
此外还有以“椿庭”作为的父亲代称。
方言中怎么称呼父亲?
在今天南北各地的方言中,对父亲还有一些独特的称呼:
河南、山东等地
有的称父亲为“伯”(音“be”)和“叔”。
西北
有的称父亲为“大大”(也有一些地方指比父亲年长的同辈,即现代汉语中的“伯伯”)。
四川
四川人口中的父亲,叫“老汉儿”,但这个词一般仅限于背称和叙称,而不用于面称和呼称。
对于父母两人,四川人有一种特殊的称呼——“妈老汉儿”,与“父母、爹妈”等词的结构不同,“妈”在前,“老汉儿”在后。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四川女性的地位,带有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
两广粤语区
“老豆”则是两广粤语区的人们称自己父亲的口头用语,甚至当面也这样称呼,如向客人介绍自己的父亲,可以说“这是我的老豆”。
据说,“老豆”实际上应是“老窦”,来源于五代时期因教子有方而被后世传颂的窦燕山。
翻阅《三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五个儿子经他悉心教养,皆出仕成名。“五子登科”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于是,窦燕山成为世人景仰的“模范父亲”,人们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亲喻为“老窦”。
不过,从古至今,对父亲最正式和稳定的称呼还是“父”,这是几千年来都没怎么变过的。如《诗经》中就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等诗句。
著名的《木兰诗》中就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诗中多次提到的“爷”就是父亲。可见,“爷”指父亲古已有之。
祝各位父亲节日快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语言文字报”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刘桐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