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举重等抗阻力训练,跑步在延缓衰老方面更为有效。
坚持耐力跑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志愿者核糖体蛋白酶活动增加3倍,白细胞端粒延长。端粒还被视作衡量细胞衰老的“时钟”,年龄越大端粒往往越短。
同时发现,保持规律跑步的人的肌肉质量和强度不会随年龄降低,同时体脂和胆固醇水平也不会随年龄增加。
跑步,早亡风险降低40%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跑步1小时可以将寿命延长7个小时。发表在《心血管疾病进展》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不论跑程多长和速度多快,从事跑步运动会将一个人的早亡风险降低40%。坚持跑步40年的人其预期寿命延长了3年多。
如果原先不跑步的人群参与了这项运动,那么他们的死亡人数会减少16%,致命性心脏病发作的人数也减少了25%。
广场舞,可延缓大脑衰老
德国一项研究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逆转老年人的大脑衰老,而运动中又以舞蹈尤甚,其延缓大脑衰老效果要优于骑车、跑步、健步走等动作重复的其他常见的健身运动。
跳舞是将有氧健身、运动技能和认知需求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运动模式,其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优于动作重复的健身运动。
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强调,对于健康成人,坚持日常身体活动。
※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累计150分钟以上
※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如何做到中等强度?
规律运动虽好,但运动量太大也伤身,中等强度运动最适宜。那怎样判断运动强度呢?北京大学运动医学专家推荐了四个方法:
1、年龄推算法
用220减去年龄就是预测心率,这个心率的60%到70%就是适合的运动强度。
2、观察心跳和呼吸
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稍有加快,呼吸不急促,微微出汗,稍微感觉到累,第二天起床不会感到疲劳。
3、饥饿感
运动一个小时后没有饥饿感,吃饭也不会狼吞虎咽。如果运动后更饿,吃得更多了,说明运动量过大要减量了。
4、运动中是否能自如说话
60岁的老年人,在运动时能不能说话或唱歌,可以判断他的运动强度。有的老年人边运动还能唱歌,说明运动强度太小了。如果运动时话都懒得说,说明运动强度太大了。
为了健康和长寿,开始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