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锦辉, 刘思馨, 章正, 等. 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分布特征[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6): 855-861.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30222-00096
摘 要
目的 研究中国≥80岁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BMI)水平,确定高龄老年人主要营养不良问题类型及不同BMI水平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共纳入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7-2018年横断面研究9 481名高龄老年人数据,通过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加权均值计算和五分位数分组分析等描述高龄老年人BMI水平及其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91.9±7.7)岁,加权BMI水平的P50为21.9(95%CI:21.8~22.0)kg/m2。BMI水平随年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100岁前下降较快,之后趋势变得平缓。约30%的高龄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足问题,而营养过剩的比例仅约10%。BMI五分位数人群分布特征表明,BMI
水平较低的高龄老年人具有的特征:人口社会经济学上,年龄较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
/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生活费水平不足、位于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活方式上,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膳食多样性差;功能状态上,咀嚼能力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损伤、认知功能损伤、听力损伤、视力损伤、自评健康状况差;患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高龄老年人
BMI水平较高。结论 中国高龄老年人BMI总体水平较低,且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目前中国高龄老年人的主要营养问题类型为营养不足而非营养过剩,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功能状态和疾病管理有利于降低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足风险。
【关键词】体质指数;老年人;营养不足;超重;肥胖
前 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80岁高龄老年人为0.36亿[1],而联合国预估这一数据到2050年将达到1.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2]。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力带来严峻挑战。体质指数(BMI
)是全球公认反映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是众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现行相关
BMI标准指南主要针对儿童及一般成年人,缺少针对高龄老年人的标准[3]。高龄老年人中BMI水平证据缺乏[4],前期研究提示高龄老年人中BMI和健康结局存在“肥胖悖论”,即相对较高的BMI反而有利于降低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维持[5-6],说明其适宜水平可能不同于一般成年人。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CLHLS)2017-2018年横断面数据开展分析,研究中国高龄老年人的BMI水平,识别中国高龄老年人的主要营养问题类型及不同BMI水平人群分布特征,为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的推荐和重点人群的管理提供科学证据支撑。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来源于CLHLS项目2017-2018年横断面研究数据,研究地区覆盖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福建、海南、黑龙江、辽宁、江西、江苏、吉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和浙江共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详细研究方案见文献[7]。排除年龄 < 80岁(5 454名)、身高或体重测量数据缺失(934名)和BMI值异常(<10.0 kg/m2或≥40.0 kg/m2,5名)后,最终纳入9 481名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了北京大学和中国CDC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IRB00001052-13074,2017018)。所有研究对象或其亲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 资料收集:
采用面对面访谈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生活费情况等)、生活方式(吸烟、锻炼、休闲活动和膳食多样性等)[8-9]、患病情况(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和自评健康状况等资料;通过体格检查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进行血压测量和听力、咀嚼能力等评估,BMI=体重(kg)/身高(m)2。
3. BMI变量处理:
现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可能并不适用于高龄老年人[10],本研究通过五分位数进行BMI水平划分并比较不同分位数高龄老年人特征的差异。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老年人BMI适宜范围(20.0~26.9 kg/m2)进行人群BMI水平分类情况描述[11]。
4. 变量定义:
通过问题“您所有的生活费用来源是否够用?”确定生活费水平,分为够用和不足;通过问题“您现在吸烟吗?”“您现在常饮酒吗?”和“您现在是否经常锻炼身体?”将吸烟、饮酒和锻炼划分为是或否;休闲活动缺乏通过种花或养宠物、非锻炼性质户外活动(如太极拳、广场舞、串门、与朋友交往等)、读书或看报、饲养家禽或家畜、打牌或打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和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活动7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任意一项问答为“几乎每天”或“不是每天,但每周至少一次”则定义为否,否则为是[8];膳食多样性根据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肉类、鱼等水产品、蛋类、豆制品、大蒜、茶叶和腌咸菜/泡菜9种食物消费情况进行评估,上述食物经常摄入种类≤3种,则定义为差,否则为好[9, 12];将牙齿数量≥20颗或使用假牙定义为咀嚼能力好,否则为差[13]。ADL通过Katz量表评价,根据洗澡、穿衣、进食、室内活动、如厕和控制大小便6项活动确定,其中任一项活动需要他人帮助或失禁定义为ADL损伤[6];认知功能损伤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价,并结合受教育年限进行人群划分[13-14];听力损伤通过问题“被访老年人能听清您所提的问题吗?”评估,将“部分能,需助听器”或“不能”定义为是,否则为否;视力损伤通过问题“不戴眼镜,您看这个圆圈有没有开口?如有,开口在什么地方(上、下、左、右)?”进行评估,将“看不清”或“失明”定义为是,否则为否;心脏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通过自报疾病史分为是或否;高血压结合自报疾病史和测量结果,将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曾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服药的老年人定义为患高血压[15];自评健康状况通过询问“您觉得现在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分为好、一般和差。
5. 统计学分析:
使用R 4.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MS)进行不同年龄高龄老年人BMI分布情况描述[16],构建高龄老年人BMI随年龄变化的百分位数曲线(P5、P10、P15、P25、P50、P75、P85、P90、P95)。利用CLHLS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人群分布情况所求得的样本权重进行BMI加权均值计算,从而获得高龄老年人不同百分位数BMI水平的加权分布结果。根据BMI五分位数进行不同高龄老年人特征差异的比较,相关特征均为分类变量,通过人数和构成比(%)描述,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变量(自评健康状况)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 不同年龄高龄老年人BMI变化趋势:
共纳入9 481名中国高龄老年人,年龄为(91.9±7.7)岁,其中男性3 913名(41.3%)。LMS百分位数曲线显示,高龄老年人整体BMI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性别和城乡分布结果显示,男性高龄老年人BMI水平随年龄下降较缓慢;女性和农村高龄老年人BMI水平在100岁前下降速度相对较快,之后下降速度缓慢;城镇高龄老年人BMI水平随年龄变化趋势和女性、农村高龄老年人一致,但总体下降速度变化较小。见图 1。
2. 中国高龄老年人BMI加权分布:
我国高龄老年人总体BMI水平较低,P10、P50和P90分别为17.6(95%CI:17.4~17.7)kg/m2、21.9(95%CI:21.8~22.0)kg/m2和27.1(95%CI:26.9~27.4)kg/m2。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20.0~26.9 kg/m2)进行划分[11],中国约30%的高龄老年人BMI水平低于适宜范围,仅约10%的高龄老年人BMI水平高于适宜范围。见表 1。对不同性别和城乡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BMI总体趋势相同,但农村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足的比例更高,BMI水平低于适宜范围的比例约为35%(结果未展示)。
3. 不同BMI水平的高龄老年人分布:
BMI水平较低的高龄老年人具有的特征:年龄较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生活费水平不足、位于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膳食多样性差;咀嚼能力差、ADL损伤、认知功能损伤、听力损伤、视力损伤、自评健康状况差。随BMI水平的增加,高龄老年人患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占比增加。见表 2。
讨 论
本研究分析中国高龄老年人的BMI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发现高龄老年人BMI总体水平较低,且随年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目前中国高龄老年人的主要营养问题类型为营养不足而非营养过剩。研究结果可为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为营养不足的管理提供重点干预人群建议。
LMS百分位数曲线分析发现中国高龄老年人BMI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患营养不足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2014-2020年上海市的 > 65岁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一致[17]。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高龄老年人的BMI适宜范围推荐,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标准,发现约30%的高龄老年人BMI水平低于适宜范围,仅约10%的高龄老年人BMI水平高于适宜范围,这与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报告的结果类似[18]。咀嚼功能减退、食欲下降和慢性病消耗等多维度因素与高龄老年人低BMI水平相关[5, 19]。结合前期“肥胖悖论”相关成果证据提示本研究人群BMI分布范围内(加权均值P~1 P99为14.4~32.9 kg/m2),高龄老年人BMI水平越高,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和ADL损伤风险越低[5-6]。因此未来应结合高龄老年人BMI分布特征及其健康规律制定有别于一般成年人的BMI适宜范围标准指南,并且调整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策略,重点关注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足而非营养过剩问题。
人群分布特征分析发现与前期研究一致。BMI水平较低的人群多为年龄较大者、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体[20],未婚/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和生活费水平不足等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21],具有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和膳食多样性差等不健康生活方式[22],伴随咀嚼能力、ADL、认知功能、听力、视力和自评健康状况差等多种功能状态问题[23-25]。相反,BMI水平较高的高龄老年人则更可能患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6-29]。上述分布特征结果提示,尽管有些与高龄老年人低BMI相关的特征因素难以改变,但仍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状态来维持适宜的BMI水平[30-32],不吸烟或戒烟、适度进行锻炼或休闲活动、促进膳食多样化、进行功能状态和疾病健康的管理或治疗等有利于高龄老年人体重维持,降低营养不足的风险[32-36]。高龄老年人不宜盲目减重,体重减轻不可避免伴随肌肉和骨量的减少[37-38],可能造成肌肉萎缩、体力衰退、免疫力降低,导致跌倒、骨折、失能、感染和死亡等危险增加[36, 39-41],且前期研究表明任何BMI水平的高龄老年人体重下降都将增加死亡风险[5]。未来需要综合慢性病、功能状态和死亡等多维度健康结局进行分析,确定综合风险较低的高龄老年人BMI适宜水平。
本研究为我国大规模的中国高龄老年人BMI分布特征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18年CLHLS,样本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调查数据年份距今较近,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高龄老年人当前BMI水平及人群分布特征;研究纳入丰富的特征变量,为分析不同BMI水平人群的特征差异提供了基础。本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仅进行了不同BMI水平人群的特征描述,无法探索各特征因素和营养不足的因果关联;其次,研究设计未考虑无应答权重,但基于CLHLS事后分层权重分析提供了目前有代表性的高龄老年人BMI水平分布信息;最后,高龄老年人驼背比例较高,虽然排除驼背研究对象后BMI随年龄变化趋势无明显改变,但研究未进行高龄老年人身长测量,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高龄老年人BMI水平的重要基础数据并进行不同人群分布特征差异比较,发现中国高龄老年人主要营养问题为营养不足而非营养过剩,结果可为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略
微信制作 斗智
来源:中华流行病学微平台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