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杜甫的生平简历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更是文化世家,先祖杜预是西晋赫赫有名的大将,曾在平定东吴的战役中立下过战功,更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之一。其祖父杜审言官职为膳部员外郎,也是初唐最著名的诗人,初唐律诗的奠基者之一。其父杜闲曾在山东任兖州司马之职。杜甫自幼便深得祖辈的文化熏陶,因此,他的文学因子,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期间,加上家中颇为富足,生活无忧无虑。他常常和一些文人墨客吟诗对唱,也曾四处漫游,游览世间美妙景观,赏尽异乡的山山水水,也度过了人生中最潇洒浪漫的一段时光。
随着天宝年间李林甫为宰相,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政局混乱,杜甫也渐渐体会到广大百姓的水深火热,忧国忧民的品格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砺。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开始了人生的流亡经历,在历经磨难后,他辗转来到蜀中,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居住。后来唐军击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在云安做短暂的滞留后,迁往夔州。随后他有出三峡、过江陵,抵达岳阳。
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一直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而且大多都是在船上度过,在公元770年冬,一代诗人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59岁
李白、杜甫生平
李白的生平:701年生于蜀中,家中或因经商家境优越;
二十五岁前,居蜀中,文才初现,十八岁随隐士学霸王之道;
二十五岁~四十二岁,离蜀游历。经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又回湖北,与前朝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期间广交朋友,励志通过举荐入朝辅佐君王。三十初入长安,又游洛阳、太原等地,定居山东济宁。夫人逝,与刘氏结婚;
四十二岁,经举荐,受唐玄宗诏请入朝供奉翰林。三年后被玄宗赐金放还;
四十四岁~五十五岁,结识杜甫,游历河南地区,在开封与武后朝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结婚。自己又游长三角、东北等地。谋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五十五岁,安史之乱爆发,肃宗继位。全家逃走隐居江西庐山。第二年, *** 入肃宗弟永王李璘之幕。不久内战,李璘被杀,李白入狱;
五十六岁~五十八岁,狱中;
五十八岁~五十九岁,免死流配夜郎(云贵川地区);
五十九岁,在巫山遇大赦,回金陵;
六十一岁,李光弼平叛史朝义,李白请缨“冀申一割之用”,中途病还金陵;
六十二岁,作《临终歌》,病卒。
杜甫的生平:1、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3、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 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4、短期任职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5、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