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读音
豁达[huòdá]
通敞。
三国魏刘桢《公宴诗》:“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清刘大櫆《浮山记》:“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
通达晓畅。
元戴表元《洪潜甫诗序》:“始时汴梁诸公言诗,絶无唐风,其博赡者谓之义山,豁达者谓之乐天而已矣。”
规模宏大。
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禹功本豁达,汉跡方因循。”
胸襟开阔;豪爽大方。
唐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樽中酒。”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釵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正如中国所谓叛道,人羣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通脱。
唐李颀《赠张旭》诗:“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汴梁的读音
biànliáng
常用释义
1.
河南开封的古称。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称大梁。隋、唐在此置州,因临汴水,故名汴州。北宋曾定都于此,称汴京。元时设汴梁路,为汴梁路治所,遂称汴梁。明以后改称开封府。
近义汴京开封
例句在中国历史上,汴梁曾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首都。
天埑和天堑的区别
没有“天埑”这个词。“天堑”,汉语词汇,拼音tiānqiàn,释义指天然形成的隔断的大壕沟;指别的江河。出自《隋书·五行志下》:“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天堑造句:
1、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只要一步步走过去,前方就是幸福的彼岸。
2、短短几步的距离却变成了难以跨越的天堑,漆黑的双眸含着悲伤。
3、德国西部最后一个天堑就这样越过了。
字形、字音、字义的区别。
埑,异体字:哲,拼音zhé,注音ㄓㄜˊ,部首土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五笔RRFF,仓颉QLG,郑码DPB,四角52104,结构上下,统一码57D1,笔顺一丨一ノノ一丨一丨一。
字义:古同“哲”。
堑,拼音qiàn,zàn,jiàn,注音ㄑㄧㄢˋ,部首土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五笔86:LRFF,五笔98:LRFF,仓颉XKLG,郑码HEPB,四角42104,结构上下,统一汉字U+5811,笔顺一フ丨一ノノ一丨一丨一。
基本字义:
1.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壕。天~。
2.陷坑,亦喻挫折:吃一~,长一智。
3.挖掘:“环而~之,及泉”。
4.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
天堑,汉语词汇,拼音tiānqiàn,释义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指别的江河。
解释:
1、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多指长江。
2、指别的江河。
出处:
《隋书·五行志下》:“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唐·李白《金陵》诗之一:“金陵空壮观,天堑浄波澜。”
唐·王贞白《金陵怀古》: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石城几换主,天堑谩连空。
金·邓千江《望海潮·上兰州守》词:“云雷天壍,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明·张四维《双烈记·酋困》:“一则有长江天堑之险,二则有元帅甲兵之勇。”
明·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团门读礼,碎巨寇于睢阳。执节登朝,树天堑于易水。”
宋·柳永《望海潮》词:“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此指钱塘江。
金·李汾《汴梁杂诗》之三:“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此指黄河。
下汴什么读
xiabian
汴bian
汴是一个汉语汉字,拼音biàn
左右结构
古水名[BianRiver]古称卞水,指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索河。隋开通济渠,中间自今荥阳至开封的一段就是原来的汴水。
古州名[Bianprefecture]。北周改梁州置。治所在浚仪(今开封市)。五代梁建都于此,升为开封府。五代·晋、汉、周以及北宋也以为都。常称汴梁,又称汴京。今为开封市的简称。
宴山亭赵佶注音
赵佶念zhaoji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庙号:宋徽宗
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出生年:公元1082年
逝世年:公元1135年
出生地: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逝世地: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在位时间:公元1100年—公元1126年
汴去掉三点水念什么
汴念:(biàn)
汴梁:古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
汴字去掉三点水后念卞,
拼音是:(biàn)。卞的注解意思是急躁,也是一个姓氏。使用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