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民孔先生最近很郁闷。前几天中午,他和岳父喝了两两小酒。下午,他睡够了,以为自己醒了。他晚上8点多开车出门,正好被交警拦下查酒驾。酒精测试仪居然显示他的酒精含量为24mg/dL,属于饮酒驾驶机动车。
孔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一脸茫然:“已经七八个小时了。怎么能算酒驾呢?”
但在酒精测试仪的证明下,他们只能含泪默默接受民警的处罚:依法扣留驾驶证,驾驶证记12分,罚款1000元。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是一句经常被提起的台词。的确,酒驾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和危害。
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了驾驶人的刑事责任。
说到这里,对于一些喜欢喝酒的人来说,不喝酒就吃不下饭,开车也不行。那么酒后开车多久才能真正避免酒驾处罚呢?今天我们就用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来讨论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
药代动力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规律。
如果把酒精比作一种吃进体内的“药物”,那么什么时候代谢掉,血液中的酒精浓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低于酒驾标准,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汽车驾驶员血液和呼出气体酒精含量阈值及检验》指出:
醉驾:车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dL,小于80mg/dL。
醉驾:车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dL。
也就是说,当人体血液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dL时,交警要求吹酒精测试时,就会报警提示酒驾。
在《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作者:赖江华、胡)一文中,将1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4.5岁,平均体重59.7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他们酒精含量为0.65克/公斤和0.8克/公斤的酒精饮料,模拟餐桌上的饮酒习惯,半小时后饮用。
★这里酒精含量换算成一般酒精度为53%的白酒90-110mL(二两)或2-3罐500mL啤酒。
结果表明,两组的酒精代谢曲线基本一致。饮酒后1-1.5小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峰值约85mg/dL,已超过醉酒标准。后来逐渐被淘汰。在大约7.5小时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下降到大约20mg/dL。
也就是说,酒后2小时内开车极有可能是酒驾,而酒后2-8小时内开车极有可能是酒驾。
由于测试严格控制所有条件(年龄、体重、饮酒、健康状况等。)的受试者,且酒精代谢能力因个体而异,以上结论仅供参考,不具有代表性。
药师提醒:建议酒后12小时开车。同时,开车前判断自己的情况:是否有宿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恍惚),是否疲劳(睡眠不足、手脚无力、反应迟钝)。除了酒驾,这些也是影响和危害驾驶的重要指征。
有些人经常谈论“喝酒的好处”。据研究,有益健康的安全饮用量为每天50毫升以下,有害量为每天100~150毫升,危险量为每天150毫升以上。而且长期酗酒者更容易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肝硬化、脑中风等疾病。与酒的毒性相比,酒的这种好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提醒一句:友情弥足珍贵,生命的代价更高。虽然在饭桌上称兄道弟,无拘无束地喝酒很好玩,但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喝完酒,我劝诫对方:“今晚别开车了”“帮你找个司机”。酒后的关心和理解才是真正的“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