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租房冰箱摆放风水好
5月10日,陈珍居住的小区项目部“物业”来到她家统计人口和收入。陈珍对收取“物业费”不太理解,房子是自己花钱买的,为何还要收取水费、垃圾费等
陈珍的父母和公婆两家相距不远。每次回家,陈珍都要看望四位老人。她说,老人们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下地干活,为儿女着想
2012年3月3日,镇安县张家乡营胜村开发金矿,失地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喜欢上了麻将
山阳县西照川镇坐落在秦岭深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自由流动,乡镇总人口在逐年下降
陈珍的家收拾得很干净,进门要换鞋。可屋里的摆设显得别扭,阳台上堆满了柴火,冰箱里存放了十几斤土豆和几样小青菜。尽管客厅与餐厅之间设计了一个装饰台,但大“福”字上面摆放着一个空瓶子和两盆塑料花。
34岁的陈珍是山阳县西照川镇茶房村人,父亲生了两个丫头,考虑将来养老,给陈珍招了个上门女婿。陈珍身体很结实,自称能扛一袋水泥上5楼,干苦力活不比男人差,出门打工也能挣到钱。
陈珍生了一儿两女,村小学在沟口,有十几里地,大女儿念到三年级,百位数加减法还要借用父母的手指头。2007年,陈珍带着3个娃搬到集镇上陪读,房租一年1400元。大女儿很快就掌握了百位数加减法。
孩子们最高兴:“在山里哪有这么多人”
2012年,政府启动移民安置工程,在集镇中心小学旁边盖起了12栋砖混结构安置房,均价1300元,每套面积120平方米。具备移民安置的村民可一次性享受政府5.5万元补贴,家居深山的陈珍自然符合这项标准。
5.5万元对于贫困山区百姓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农户是冲着这笔补贴购买安置房。陈珍两口子向亲友借了7万元,加上丈夫打工积蓄,花11.6万元购买了一套二层单元房。陈珍至今后悔动手太晚,12层最便宜只需7.1万元,大家手里都没钱,卖得最快。
住进了单元房,娃们最高兴了,5分钟就能到校,出家门到学校全是水泥地面,红色塑胶跑道踩在上面真舒服,集镇新开了几家网吧生意火爆。难怪娃们都喜欢在这里念书。
每到周末,陈珍就会惦记起山里年迈的父母。父亲脑子不好使、母亲又是个聋哑人,打个电话需要母亲比划、父亲嘴说翻译才能完成。回家30多里路,只能靠两条腿走。平时3个娃很少回山里老家,舍不得离开小区里的伙伴们,“在山里哪有这么多人”。
陈珍两口子要赡养4位老人,好在两家相距不远。每次回城,陈珍都会背一大筐土豆、萝卜、小青菜等,从山里的土地里收获,放到单元房里的冰箱储存。
陈珍说,在集镇娃们念书方便,整天高兴得不得了,小儿子只要听到楼下口哨声,连招呼都不打,扭头就跑。集镇物价不便宜,口袋里没钱不敢出门,连根小葱也得上街买。过去住在山里,丈夫每月有3000元收入就能维持全家人开资,如今住进单元房里至少要5000元。丈夫最近决定去金矿打工,钱是可以多挣,美中不足就是回家的次数少了。
女人们的烦恼:“出门就是钱,谁手里都缺钱”
集镇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高音喇叭时常传来打折消息,可肯花钱的人并不多。这里附近没有企业,偶尔遇到一单装卸砖瓦的苦力活,这些干惯苦力的妇女们都抢着干,竞争相当激烈。陈珍说,因为大多数人家都有欠债,“进城出门就是钱,谁手里都缺钱”。
这些上楼的女人们大都待在家里洗衣、做饭、看电视。不少刚放下镰刀和锄头的山里女人,很快也学会了摸麻将。每当粗糙的手指摸起“炸弹”,那个兴奋劲不亚于地里多收一料庄稼。
牌桌上的女业主们开玩笑说,“男人在外奔波,女人在家享受,这才像城里人。”实际上整天待在单元房里,实在是无聊。
小区平时很安静,听不到鸡飞狗叫,更见不到哪个业主遛狗。楼与楼之间相隔很近,小轿车掉头需要一点技巧,小区里没有花园,周边茂密的森林就是天然公园。
5月9日,陈珍家里来了很多邻居,娃们在客厅大闹天宫,家长们你一言、他一语,话题大多是围绕娃上学、买房欠款、男人没拿到工钱、小区物业费等。这些女人不理解住小区用水还得花钱,垃圾也要收费,据说将来还要收取物业费。大家也在交流省钱的秘诀,许多业主很快就掌握了水龙头滴水的窍门,“滴一桶水基本够用一天,还不走水表”。
电磁炉用不起,煤气灶是摆设,上了楼还在烧柴火
住进安置点的农户全部落户于西川村,一夜之间变为城镇“居民”。“居民”是没有土地的,唯有外出打工挣钱,一旦收成欠佳,单元房里的居民并不比农民好到哪去。
安置点小区里的住户一般配有三套炉灶;电磁炉、煤气灶、柴火灶。电磁炉用电花费大,大多数人不舍得用。液化气基本上是摆设,因为集镇没有换气站,所以大多数人家还是以烧柴为主。过去漫山遍野都是柴火,出门几步随便捡几根烂树枝就能做顿饭,而现在都要花钱,100斤柴火已经涨到20元。虽说山里人用柴火更习惯,但看到刚装修好的新房被熏得五马六道(方言),还是心疼。
37岁的王德忠干活很玩命能攒钱,长期在金矿打工,一把就付清了房款。可搬进新房不到半年查出严重的尘肺病。在省城治病花了十几万元,现已发展到肺癌,连说话都困难。女儿辍学在家照顾父亲,媳妇接过丈夫的重任,奔赴京城洗盘子。记者离开的第三天接到王德忠邻居打来的电话说:人快不行了,媳妇在电话里哭个不停。
尽管地处秦岭深山,但西照川镇宾馆酒店齐全,不亚于县城,只是超市、菜市场里的东西大多来自外地,包装精美价格不菲,和城里相差不大。包括蔬菜都是从湖北运来的,价格甚至比县城里还贵。
大家过去习惯的廉价商品很少了,只有当地季节性农副产品会便宜些,这里廉价的,只有劳力。
这些进城的山民说,居住环境的确改善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但潜在风险很大,“不像在家种地有保障,住进高楼就很难下来,连退路都没有了”。
很多农民城里乡下都盖了房
华商报记者在陕南山区采访中发现,许多村民集中盖房和移民安置房都未办理房产证,大多是与村镇签订合同书。业主没有房产证,房产就难以变更,并且移民搬迁均享受了政府补贴。有干部说房产证是能办下来的,关键是土地的使用权还没有得到落实。
调查发现,80%的搬迁农户是为了娃上学,他们的经济状况比留守的村民稍微好一点,但抗风险能力仍然极差。山阳县的惠农政策是30户村民集中盖房就能享受政府3万元补贴,住进移民安置点享受5.5万元补贴。虽然两者都能享受政策,但有差异:集中安置点属村民自建房,庄基地120平方米左右,离自家承包地不远,还可以耕种他人的承包地。但弊端是占用大量良田,政府并不提倡。
政府规划的安置点主要集中在乡镇所在地。但安置楼里的农户没有土地,生活成本加大。同时一般仍保留老家庄基地和承包地。按照政策满三年旧房要拆除复耕,但操作起来有难度,因此大多数人家在乡村和集镇各有一处房子。
西照川镇党委书记韩书学说,全镇总人口11616人,3113户。农民进入城镇比较复杂,各自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政府拿出了最好的地段建设移民安置点,目前已安置了387户,还有200套安置房正在建设中,预计将来达到800套。
石佛寺镇的地理和交通都比西照川镇便利,两镇总人口相差不大。石佛寺镇移民安置点有280户,虽然预留了土地,但通过摸底,工程暂时停下。镇长吴勇说,过去集镇常住人口只有二三百人,有消息称两镇要合并,许多农户跑到西照川镇购买了安置房。
中国农民有盖房的传承,不管家里有几口人,先把房子盖起来再说,不少人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都花在盖新房上了,甚至因此负债。现在进了城,老家的新房只能大量闲置。即使不进城,子女们常年在外打工,只是过年回家住几天,一院子房常常只住两个老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盖房是最大的浪费,人可以迁徙,可房屋是带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