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飞信(飞信怎么发短信)
序如今,腾讯的微信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社交传播市场的绝对霸主,很难再有其他产品撼动其地位。
不过年纪大一点的网友应该都记得,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一款著名的社交通讯产品——移动飞信。
飞信
后来崛起的腾讯微信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移动飞信的套路,才开始壮大。
当年如果中国移动的“飞信”打起来,腾讯微信可能也没什么问题。
移动飞信横空出世空飞信是一款社交通讯产品,由中国移动公司开发,于2007年5月正式发布。
2006年,中国互联网社交传播市场规模达到26亿元。当时在互联网社交通讯领域,手机 *** 占据了60%的市场,MSN占据了20%的市场。
很多人都知道,随着3G *** 等无线技术的发展,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为了先在这个市场上占领一块地盘,中国移动公司推出了飞信这个搅局者。
再说2007年,手机 *** 的出现已经对 *** 通信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很多人更倾向于为了不重要的事情去接触省钱的手机 ***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信公司的收入。
飞信,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搅局者。
当时因为MSN和手机 *** 曾经报道过他们联手的信息,很多人认为为了及时遏制这种情况,中国移动可能会强行终止与他们的合作,从而在MSN和手机 *** 退出后,用飞信作为替代品。
中国移动这座大山的飞信,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
之一,中国移动的资产比腾讯大很多。
作为老牌央企,资金实力比不上腾讯这样的民企。
中国移动
无论在R&D投资、人员 *** 和设备支持方面,中国移动公司都有绝对优势。可以说,如果中国移动认真起来,腾讯的社交通讯业务将一下子被挤出中国市场。
第二,港口支持。
07年的手机上,发布软件不像现在的智能手机。只要是国家允许的,客户都可以成功发布安装。
那时候发布软件,要得到几大通信服务商的支持,像现在的WIFI。那时候手机根本不能用,无线 *** 要通过几大通信运营商的渠道接入。
所以如果要升级一个功能或者开发一个模块,一定要得到通信运营商的同意和支持。在这方面,飞信具有手机 *** 等产品不具备的优势。
可以说,对于飞信来说,中国移动几乎所有的端口都是透明的,哪些功能可以实现,哪些还不能实现,一目了然。仅凭这一条规则,飞信就能在未来的更新迭代中继续获得优势。
第三,免费短信支持。
当时飞信除了即时通话功能,还有免费短信功能。中国移动“自会员”费信使用的是中国移动通信 *** ,几乎所有资源都是免费的。
对于手机 *** 来说,这相当于和裁判玩——如果裁判赢了,他可以判断自己赢;如果裁判输了,他可以宣布比赛无效。
凭借这一优势,飞信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手机 *** ,虽然当时存在各种问题。与 *** 的虚拟性不同,飞信是与手机号码绑定的“实名”通信。
腾讯qq
但是,无论是打 *** 还是发短信,我们都希望能体现“实名”这一特点。“实名”是当时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缺乏的属性。
2007年,随着乔布斯推出之一款苹果手机,世界真正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移动公司和飞信的业务市场也随着这种变化逐渐增加。所以,飞信前景光明。
根据当时的资料调查:
截至2008年底,飞信用户数已突破1亿,是国内除腾讯 *** 之外更大的社交通讯软件。到2010年底,飞信用户已经超过2亿,和腾讯 *** 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优势,这么多用户,飞信还是没能成功,后来被腾讯推出的微信超越打败。
在与手机 *** 竞争时,飞信并没有依靠中国移动作为靠山为R&D获得财力,在中国移动的端口和技术使用上也没有任何进展。
当时飞信的软件本身就很乱,各种按钮各种排列。如果没有“免费短信”的优势,可能早就从手机里卸载了。
小米公司成立后,雷军看到了互联网社交传播领域的广阔市场,于是开发了米聊。但由于先天不足,米聊的发展一直相当缓慢。
此时的飞信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就像蜗牛一样,在慢慢更新。
2011年,飞信的末日来了。当时腾讯推出了类似飞信、米聊的功能软件微信,这款在普通人眼中几乎与手机 *** 重叠的产品立刻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微信
短短一年,其用户突破1亿——飞信四五年累计用户超过2亿。
微信的崛起对飞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着2012年的迅速崛起,微信的发展势不可挡;虽然中国移动公司等运营商对微信进行了打击,但微信的发展势不可挡。
虽然2013年底,飞信也推出了免费语音通话功能,但由于远远落后于时代,最终只能失望而归。
为什么信往下走?今天我们可能都觉得,如果中国移动的“飞信”打了一架,腾讯微信可能就没什么问题了。
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移动飞信这个起步早、靠山大的互联网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走下去的?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之一,中国移动保守观念太重。
一直以来,飞信都只能使用手机号码注册,所以对于联通和电信的忠实用户来说,飞信似乎完全不存在。
当时只有联通和电信这两个运营商能让中国移动看上,而腾讯这种民营企业根本看不上。
所以飞信一直只是打压联通和电信的工具。如果联通或电信的用户想用飞信,就把联通和电信的卡扔掉,改用移动卡。
中国移动
但对于那些联通和电信的忠实粉丝来说,飞信的号召力远远不如它的联通号、电信号,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不用飞信也可以用手机 *** ,只是多花了流量的钱。
信的封闭注册直到微信有了2亿用户才改变。
而且当时中国移动不仅把用户注册作为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竞争的手段,还把其中的短信作为竞争的纽带。
飞信虽然宣称短信免费,但只针对中国移动内部用户。给联通用户和电信用户发短信的时候,收费是一样的。这也是飞信推广不成功的原因。
第二,移动决策层不重视飞信。
在中国移动的决策层眼里,飞信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提琴手”,没有人认为飞信的业务真的有多大前途。
当时他们能够通过飞信的计划。一是某种程度上“恶心”了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二是“恶心”了手机 *** ,减少了通话业务。
相比中国移动每天几十亿的业务量,手机 *** 和飞信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中国移动领导层前期对飞信重视不够。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移动在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飞信上的相应投入却在逐年减少。
智能手机
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中国移动对飞信的投资总额分别为6.1亿元、5.86亿元和4.58亿元。
第三,涉及利益太多。
据飞信前员工透露,与飞信软件存在利益纠纷的机构和公司多达36家。
其中既有中国移动集团这样的大型央企,也有神州泰岳这样的上市公司,还有中国移动在各省的分公司,以及之前运营飞信的机构。
这些组织或公司在飞信的R&D、维护、支持和服务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但中国移动的领导层在相关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上分配不均。
比如国内一些为飞信提供支持的移动部门,因为属于央企,并不直接享受飞信的业务提成。这导致了中国移动的大量懈怠。
正是因为飞信的相关机构和公司在懈怠,在拖后腿,甚至在故意拉车。所以2007年推出飞信,2013年被中国移动公司拆分。五年多来,只更新了14个版本。
对于一个需要时刻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产品来说,背后的被动破坏和勾心斗角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第四,市场反应不够灵敏。
虽然飞信这种社交通讯软件在出现之初就卡在了合适的时机,有着深厚的背景,但由于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机会。
在对付手机 *** 的时候,虽然当时手机 *** 和MSN共同占据了80%的社交通讯市场,但是飞信如果认真对待,积极对抗,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战胜对手。
但是,正是这种优势对抗,导致飞信四五年不见起色。最后对方抓住机会,推出了微信的杀手锏。
微信
中国移动公司飞信的失败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公司必须有足够敏感的市场嗅觉、灵敏的反应机制和积极创新的热情才能长久生存。
当然,移动飞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只谈一些个人看法。也希望对这一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表一下看法。
最终总结借助中国移动的巨大优势,移动飞信发展非常迅速,一度形成腾讯 *** 的对手。
后来腾讯重新推出微信,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模仿和借鉴了移动飞信的套路。如果当初中国移动的“飞信”生气了,现在腾讯微信可能就没什么问题了。
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踊跃发表意见,踊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