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影演员剧团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就是秦怡(见上图,影像中国)。
秦怡192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热爱文学和电影。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秦毅离开家人奔赴抗战前线,移居重庆。在秦怡当时的著名导演石东山和应云卫的鼓励下,他进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实习演员,并参加了他的之一部电影《好丈夫》。至于他为什么要从事文艺工作,是在1941年与周恩来同志的一次会面后,秦毅才慢慢意识到的。
“周恩来同志说你的工作很有意义。在你歌声的鼓舞下,千千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你知道吗?”从此,演话剧、拍电影、唱革命歌曲,在秦怡看来,就是她参与革命的一种形式。“敌机来了,我们就躲在椅子下面;敌机一飞走,我们就从椅子下钻出来,再次行动。”
秦怡,选择一件事,一辈子。她在自传散文集《跑龙套》中写道,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从开始,从艺术到今天,她总是扮演任何角色。20世纪40年代,演话剧的时候什么都演,还经常走台。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一两个场景,人物也会充满情感,精心塑造得真实感人。
她曾说,做文艺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力量的源泉在人民。“作为一名演员,一生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获得的感人的精神力量,通过自己的表演,全部给予他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角色:《二家泉》中北方农村勇敢的童养媳坠儿,《飞虎队》中的芳林大嫂,《马兰花》中性格刚毅的废品工人马兰……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国之一部体育色彩的故事片《女篮五号》,美貌浓烈。
96岁时,秦怡说:“我已经96岁了,但我心里还是觉得自己69岁。成为电影演员后,我不想做别的,也不想放弃电影这份工作。”
几年前,秦毅不顾年过九旬,自筹资金, *** 了电影《青海湖畔》。当时为了秦怡的健康,建议她在上海一家片场拍摄,以免奔波。“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现实。我一定要当场拍出来感动观众,对得起。”于是,她不顾年龄和身体,坚持和剧组成员一起登上青藏高原,坚持在拍摄一线工作。
除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谦虚的艺术态度,秦怡对“小家”和“大家”的喜爱也诠释了她的高尚品格。几十年来,她悉心照顾身患重病的儿子,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
秦怡也说过:“从大爱的角度出发,可以克服小爱的困难,让自己有更宽广的胸怀。”于是,当一方陷入困境时,她毫不犹豫地一次次将对家庭的爱升华为对社会的大爱。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慈善事业和残疾儿童,多次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汶川地震后,她先后捐款21万元。她不顾医生的反对,在腰椎手术后不久前往都江堰参加上海援建小学的开学典礼。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又捐款3万元,参加了“祝福玉树,情满浦江”慈善拍卖。
谈到秦怡,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感叹,“她一生塑造了很多优秀的角色,最成功的一个就是精心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