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岁月如歌(ID:mistime 666)
5月8日,明天,是邓丽君的纪念日,所以今天我想听听她的歌,用她最经典的歌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歌手。
李宗盛曾经说过,娱乐圈里很多人都是“奇迹”,但只有邓丽君才能称得上是“传奇”。
邓丽君的歌声是时代的象征。时光匆匆流逝,似乎只要听到邓丽君这几个字和她甜美的声音,就很容易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她的温柔和纯洁安抚了许多动荡不安的心。
亲爱的,你笑得很甜。
就像盛开在春风的花朵。
在春风
在哪里?我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如此熟悉。
一时想不起来。
和爸妈聊天才知道,对他们来说,邓丽君的歌声总是带着一些神秘 *** 的影子,因为大陆的电台从来不播邓丽君的歌,但是听大陆以外的电台会被视为“窃听敌台”。
所以,当时要听邓丽君,只能等到深夜,偷偷把收音机塞到被窝里,打开“敌台”,把音量调到最小,把耳朵贴近音箱听。
或许这就是上一代的青春叛逆吧。知道禁止偷听,很难抗拒邓丽君的低吟。
有人回忆起当时听到邓丽君的话,“我觉得在沉重的压力下,我可以突然‘大叫’一声,松一口气,意识到还有美好的东西。”她的歌声本身就是一种 *** ,一种诱惑,更是一种吸引。
在那个含蓄隐忍的年代,一句“愿海风再起,只为海浪的手,就像你的温柔”激发了温柔的浪漫想象,海风扫过海洋掀起波澜,就像我拂过你的长发充满温暖;
一句“椰风搅银波,斜阳从云缝中窥,一个美少女独坐金沙滩”诱惑着奔向海边的心,期待与眼如星辰、眉如明月的少女相遇,抚慰她的忧伤;
一句话,“小城有很多故事,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如果你来到一个小镇,你会收获很多。”它吸引着那些寻求故事的人,在一首歌里找到一座小城,在青砖路上漫步,在石瓦间欢声笑语,享受音乐,享受生活。
那时候,如果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他会让身边的人找一盘邓丽君的磁带,转录成《甜蜜蜜》,然后装在饭盒里,偷偷塞给女生。
想想真的很浪漫。守在录音机旁的男孩一边抄写着“在我的梦里,我在梦里见过你,我的笑容多甜”,一边想象着女孩的脸,想象着女孩收到磁带时羞涩的笑容。
两人随着音乐唱起了《仿佛春风花开了》,所有的情感都在文字里。
啊~ ~在梦里
我在梦里见过你。
多么甜美的微笑!
是你~是你~是我梦寐以求的你。
邓丽君的时代魅力,让她和她的歌曲成为一种文化印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在《甜蜜蜜》中,张可颐在黎明时分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大声唱着《甜蜜蜜》,成就了最经典的爱情画面。大家都以为是一段幼稚纯真感情的开始,但现实的一句“我不是为你来香港的,你也不是为我来香港的”把短暂相遇的两个人分开,奔向各自的目的。
邓丽君甜美的歌声串起了两个数次相见又多次离别的小人物,仿佛邓丽君就有这样一个角色。她的歌一出现,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七八十年代的氛围、风格和爱情,甚至到现在,还能代表六七十年代后人们对爱情的认知和取向。
2008年5月12日地震后,幸存者住在应急帐篷里。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隔壁帐篷里的邻居大叔晚上总能听到邓丽君演奏的《甜蜜蜜》。他播放的磁带是从他家附近的废墟里挖出来的。灾难发生后,停水停电,大叔不得不在供电所排队等候多时,只为给自己的录音机电池充电。
后来才知道,我舅舅是在给地震当天被房子预制板砸中的妻子唱歌。《甜蜜蜜》是他妻子最喜欢的歌。
爱情很难描述,但邓丽君的歌曲却如此轻松地表达了爱情中甜蜜的悲伤。
韩松落曾这样描述,“我逐渐意识到邓丽君的歌曲有什么好的。她的歌没有委屈,哪怕她唱的是‘证明你什么都在骗我’。她不染听者的情绪,不把该忧郁的更忧郁,该绝望的更绝望。染别人的情绪,是赢得爱情的快捷方式。把人推向情感的深渊,保证会让人一辈子记住你。但是她做不到。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邓丽君还在给庄奴老师的信中说:“这是一种奉献的压力,迫使我不能放松。怎么唱好歌,怎么唱好,一直在我脑子里。这种心理只是告诉自己要给大众带来欢乐。”
她甜,但不腻;她迷人,但不妖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唤起了人们对自我和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很多年前,一代人陶醉于她的歌声,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很多年后,这一代人活在她的歌里,到了中年。
邓丽君已经不在大街小巷,但只要她的歌声在某个角落响起,就像一个密码,连接起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点击这里“观看”让卡瓦知道你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