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士电影(神秘的茅山道士)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叫做“奇幻功夫片”,以神鬼和功夫喜剧为题材的电影而闻名。在这类电影中,许多电影明星都扮演了“茅山道士”的角色,如钟发、陈友、郑则仕、吴耀汉,甚至还有著名的卖票作家倪匡。但如果说更受欢迎和被拍摄的,则是林正英“眉清目秀,冷幽默,身手敏捷,甚至还有一种书法和诵经的风格”的茅山道人形象最深入人心。
作为港片僵尸电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确实对僵尸电影这个让他成名的题材情有独钟,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电影更是让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形象深入人心。
林正英在电影《僵尸先生》中饰演“茅山道士”
香港电影中的“茅山道士”是谁?上世纪80年代,讲述茅山道士驱魔的电影《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特别受欢迎。
僵尸的造型和动作特点也借鉴了民间传说:
穿着清朝的官服,双手伸开,双脚并拢像麻雀一样弹跳,通过呼吸就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同样的,人闭气也能躲开丧尸,这是观众印象最深的。所以僵尸先生在台湾省上映的时候也叫停止呼吸)。即便如此,影片中的僵尸也有尖牙利爪,人被咬后会吸血变成僵尸。他们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和僵尸电影的启发。
那么,老港片里频繁出现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是什么?
1978年,佛教、天主教、儒教、 *** 教、基督教和道教联合成立了“香港六大宗教领袖论坛”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除了正统的儒释道三教外,南义、刘仁、茅山等地方教派的信徒也很活跃。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通常被学术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的混合体,带有巫术成分。
在电影中,“茅山道士”林正英戴着一条黑色的瓷砖围巾,一顶帽子,穿着一件黄海清或双排扣长袍,这是一种典型的服装,在民间俗称“南八宝”。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宇中仍然很常见。影片中林正英施法驱邪的情节是另一种“茅山祖师”法术。
《僵尸先生》中,九叔在主人死后,为了降服僵尸,四处打听秘籍。其实是民国时期印刷的茅山秘籍《万法归祖》。
新界北部流传的《道学长传》说:“他们的做法,或冠玉,或告星宿巫术,或打法帽山,或设邪灵。这些魔女都尊老先生为道主。”
虽然都被称为崇道老王,但出处不同。黄冠宇指的是道士,指责星宿巫术的指的是巫师,而表演发茅山和设邪灵的指的是巫师。三大教派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混杂,连当地人都无意区分身份。电影中的“茅山道士”其实并不是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组合后的产物。
虽然“茅山道士”的形象与“易南老”相同,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标签,但主要表现的是修炼茅山法的巫师,人们称他们为“茅山法师”或“茅山法师”。这里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术的一个流派,和严肃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不是一回事。
在民间,茅山一般写成茅山或茅山,他们的教派叫茅山派。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在两广瑶山地区考察时发现了茅山宗教,引起了汉学的关注。流行于两广的茅山教,与福建的庐山教、湖南的梅山教都有很深的渊源。这些民间巫术宗教通常被称为“法家”、“师教”。巫术的修炼者称为“师公”、“段公”,也就是说古代文献中的“师公”,福建建阳的师公称为“五六弟子”。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区分巫术和宗教时提出“巫术是一种实用技术,一切行为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但巫术(或巫术)不等于宗教。
闽南语歌曲《落后的噜噜》,又名《宋世功》,出自《兰台坎》mp34:55的历史记载。
巫术的老师不是传播经典和教义,而是掌握魔法技术,为普通人提供超然的服务。他们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旦被 *** 打压,就消失在民间。说起巫术,其实它属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长期隐藏在社会底层,甚至被 *** 打压。《大明法》指出“凡假邪神、写符咒水、助熊求圣、召众、守太平洋之巫者.....应走乱义之左道”。茅山法等巫术以法律的形式被禁止。
但明代也出现了小说《海游记》,反映巫术的作品。小说的全称是《新刻全像示下蛇海之路游记》。书中试图将巫术与三教并列,称“自天地开天辟地以来,百姓安身劳作,儒、释、道、巫四教遍及天下”,反映了巫术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在《海游记》中,庐山法和茅山法被视为巫术中的正邪两派。书中描述的庐山、茅山是神话世界中的巫术胜地,其实并不存在。当然,他们不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清版海上游记
汉族移民传播后,庐山、茅山、眉山等萨满教也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在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和畲族的传统文化中,萨满教占据着核心地位。比如畲族的《开山祖图》,就画有他们祖先的“茅山学法”的内容,这也是自宋代以来的汉族。
茅山道教上清派是指江苏句容茅山周边发展起来的上清派。上清派之一代上师是南岳魏夫人,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是第九代上师。他常居茅山,在此开设道观传授《上清经》,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使茅山名扬天下。
茅山主神——三毛真君——伊利创始人!陶弘景是茅山派的之一代领导人,该派的创始人。
东晋兴宁二年(364),魏夫人将《上清经》授予琅琊王司徒之妻杨。从兴宁三年(365年)开始的几年里,大师们都来到军长徐觅的家中传教,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在黑夜的天启活动中诞生了。
毛追魏为元代之一代太师。
南朝隐士陶弘景先生将茅山受降的内容收集整理成书《真诰》,认真记录了大师留下的高贵华丽的语言。司马旭等西方学者称之为“茅山启示录”。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的主流,有茅山、天台山等分支。泰山迎仪节的道教体验,可以算是上清道人的人生标杆。7岁渴望道教,13岁出家。15岁至32岁,考取《上清经》,获得唐朝更高道长职位。他的一生通过学习三孔经,类似于今天的学位制,与电影中锻炼驱魔功力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茅山有“之一福地第八洞”的美誉。山上有许多景点,包括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潭。
因此,在六朝精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茅山上清派,与盛行于民间的茅山教并无关系。因为这部电影的强大影响力,一些观众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茅山道士真的厉害吗?此外,历代志怪小说和文人笔记中也记载了许多“茅山师太”的故事。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禁咒的手段,治愈鬼魂,驱赶狐狸。虽然写的都是黑暗与光明世界的奇闻轶事,但更能反映人类世界,这可能是香港魔幻功夫片的思想渊源。
但在古代小说中,掌握茅山法的人指的是巫士,有时也叫法师,当然不是指茅山的上清道士。
《简毅志》是宋代洪迈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习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宋代洪迈的《简毅志》中记载,有一位居士修茅山术。他虽然不是道士,但老百姓都称他为“谭大师”。据说在江西省德兴县,有一只老狐狸扮成黄老,经常去看望在外务农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很悲伤,黄老被两个误以为是狐妖的儿子杀死。最后谭师傅出现了,让假扮黄老的狐妖出现,把他杀了。
明代湖南人蒋盈科也记得一个故事,说家乡有个巫师叫李四。他所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的,“试立验”可破墙、酸酒、断绳。有一次,他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人。女人的裙子突然自动褪了色。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女人是他的女儿,她成了笑柄。
从南朝到北宋中期,皇帝在茅山头上赐以“真人”等称号。北宋鼎盛时期,龙虎山、葛枣山、茅山并称“三山符箓”
清代纪昀的《岳薇草堂笔记》也记述了茅山大师与狐妖的故事,与官场贿赂极为相似。一户人家遭遇狐狸后,联系了一个茅山老师。当他准备出发驱赶狐狸时,遇到一个自称和狐狸交朋友的老头,花高价贿赂茅山老师阻止他驱赶狐狸。贪婪的茅山老师拿到钱后并没有放弃,而是以“雷斧地狱”相威胁,不断向各地狐仙索要金银。最后,被扰乱的狐狸偷走了他的符文,这让他发疯自杀。
书中的记述无论真假,都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朽、黑暗、堕落的状态,旁敲侧击地揭露了大众的贪婪、枉法和保守迷信。
此外,传说中的茅山道士会“咒水治病”。事实上,这应该是最早的时候,太平道是由张角在汉朝后期。《三国志·张鲁传》裴松所注引《经》曰:“其道太平者,持九杖为福,教其病人磕头而思。如果他们生病了,或者喝水后好了,据说这个人相信,如果他没有变好,他就会不相信...真的对治病没有帮助,反而是不道德的,小人却是愚蠢的。意思是水能治病,病清且浅(本来可能好了),疗效好。解释说归因于渠道;病情严重者(可能不易好转)疗效差。解释说原因是他们不信经,所以符水对治病没有太大作用。
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
对于普通人来说,影视作品和世俗小说的影响力显然要远大于宗教经典。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根据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虚拟形象,经常有人问真正的道士能不能“捉鬼降魔”。面对这样的问题,道士们要么无言以对,要么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