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一群春(曾国藩家训最经典的四句话)
地低入海,民低入王。
作者:洞察黑法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人屈指可数,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王阳明对革故鼎新的贡献不在话下。”
但是,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成功的,王阳明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
最后他能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是因为他不骄不躁,没有骨气,也没有野心。
01
不要傲慢
王阳明在传记中说:人生一场大病,不过是一个“傲”字。
他认为人更大的问题是容易自满。
有了骄傲,就难免自大空一切。
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阿明王朝的画家唐伯虎,小时候就显示出非凡的绘画天赋。
大画家沈周很看重他的才华,收他为徒。
经过名师的指导,唐伯虎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沈周对他非常欣赏,同行对他的作品也是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唐伯虎变得傲慢而浅薄。
我不仅从心底里看不起同龄人的作品,甚至不在乎老师的评价和批评。
直到有一天,他在沈周家吃饭。
沈周让他打开窗户。他伸手一推,才发现窗户竟然是老师的画。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师傅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从此,他真正安下心来,虚心求教,潜心研究,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
王阳明曾说:“知耻而后勇,是良知;除了骄傲,就是一个东西。”
看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的前提;只有放弃骄傲,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真正的强者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地低入海,民低入王。
谦虚是一种生活智慧。
古往今来,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放低姿态。
戒掉骄傲,收敛锋芒,永远保持谦逊,人生之路自然会越走越远。
02
不要失去勇气
《水浒传》有句话:人无骨,而不固。
骨头是人的骨头。失去了他们,就养不活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硬的脊梁,就很难安身立命。
在晚清,曾国藩是一个极有权势的人,朝臣学生众多,所以大权在握。
但他本人刚正不阿,从不收受卖官鬻爵的贿赂。做了几十年官,家里还是穷。
即使在儿子生病,家里没钱请医生的时候,曾国藩也绝不会附和。
有一次,一个县令为了讨好他,送给他一副王羲之的字画,价值连城。
他可以欣赏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果断还回去,直言“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你都拿不走。”
曾国藩48岁时写了一副对联:
养一个弹簧,就是养两根可怜的骨头。
这句话也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的座右铭。
曾国藩不是天生的智者,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但正是这种坚守底线,不妥协,不低头的骨气,支撑着他一路走向官场巅峰。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
在路上,越是困难,越不能失去脊梁;越是艰难,越要坚守底线。
正如丰子恺所说:
“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比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有价值的肉,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比如人。”
骨气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03
不要损害一个人的雄心
《吕氏春秋》云:“石可破,不可坚;丹可以磨,但不能拿。”
在路上,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
有的人在逆境中自怜自伤,放弃希望,有的人却斗志昂扬,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扭转乾坤的机会。
有志气的人,永远不会被外界的压力击倒。
王阳明从小许下圣愿,但做官几年后,不仅未能实现抱负,还因为小人的圈套被贬龙场。
至于龙场,书中记载:“在万山荆棘之中,有蛇,有蛇,有蛇,有疖子。”
到处都是瘴气和毒虫,对于身体一直不好的王阳明来说,绝对是生死考验。
但他还是兴高采烈,写道:“危不在胸,何以云太空?”
所有的艰难险阻,在他眼里,就像天上飘的白云,不应该停滞在心里。
司马迁曾为李陵兵败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刘彻,被判宫刑,颜面尽失。
他不愿意过没有成功和名声的平庸生活。
于是他忍辱负重,坚持著书立说,终于写出了《史记》,扬名立万。
《明朝那些事》写道:
“只有真正明白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污秽,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看不见,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求,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低谷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人。
孔子周游世界时,遭到诬陷和威胁。在陈国,他被困在路中间,断粮七天,被路人讥讽为“丧家之犬”,尴尬至极。
但一路走来,即使吃了很多苦,他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不改初心。
这就是为什么“天无绝人之仲尼,千古如长夜”在今天是著名的。
只有在逆境中能保持坚定志向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登上巅峰。
有人说,“就算风吹,生活也不会放弃。”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有斗志,不轻易放弃的人,才能看到人生的另一道美丽风景。
毕竟所谓万丈深渊,往下走,也是前途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