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体谅,再讲道理。孩子很伤心,一直哭,因为他的一条金鱼死了。爸爸上来说:“别哭,不就是一条金鱼吗?爸爸再给你买十个。”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这个时候孩子哭不仅仅是因为金鱼的死,更是因为他的情绪没有被接受和理解。如果父亲此时能告诉孩子:“我和你的感受一样,失去一个好朋友会很难过。”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好的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受。
2.接受情绪,承认愿望。周三早上,孩子醒来告诉你他今天不想去上学,你会怎么办?直接训斥他:“起来,你要走了!”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可能会哭,或者根本就承受不起。这个时候,先接受孩子的情绪,承认孩子的愿望:“你真的希望今天是周末,因为妈妈答应过你这个周末带你去海洋馆,不是吗?”我明白了。让我们看一下日历。今天是星期三。妈妈再陪你等两天,好吗?“当我们不得不拒绝孩子的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渴望,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这样会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3.多描述,少评价。当孩子在饭前用细腻的手为我们准备餐具时,我们夸他“很棒”,意思是他以后不帮忙就是“不伟大”。长此以往,孩子会更重视我们的表扬,而不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果只是客观地描述一个事实:“桌子真的很干净,餐具真的很整齐”,孩子的脑海里就会重现他做过的事情,这有助于他以后做同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