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溥仪的尸体被宫女割下空)
1911年11月1日,清朝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家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至此,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被他罢免的袁世凯。
载沣的儿子是皇帝宣彤,他的摄政王实际上肩负着皇帝的重任,并担任了大清船的掌舵人。
可惜他不配,而且他受到了太后玉龙的约束。也遇到了袁世凯这种狠角色。最终,他没有力挽狂澜,眼看着摇摇欲坠的大清分崩离析。
周恩来曾对载沣作出公正而全面的历史评价:“在特殊情况下,载沣在临终前被慈禧非自愿地推上了监察国摄政王的高位。”
”事实上,慈禧并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当摄政王才选他的。正是因为他不合适,慈禧才选择了他。”
1911年革命爆发后,载沣自愿辞去国家摄政王一职。
后来,他既不主张武装抵抗革命,也不反对宣彤退位。
实际上,载沣并不想拯救垂死的清朝。他也看到袁世凯是清朝更大的威胁,想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载沣上台后要做的之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
但当时全国作战部队的军权几乎都掌握在袁世凯的部下手中。
除掉袁世凯很难,只是为了除掉他。
最终,载沣没有战胜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葬送了清朝。
载沣的哥哥载涛评论说:(载沣)“当事情举棋不定时,人们说他诚实,但事实上,诚实是另一个无用的名字。他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谨小慎微,这是他的强项。他在和平年代当国王没问题。如果我们依靠他来主持国家事务和处理事件,我们将永远无法胜任。”
载沣解散皇家内阁后,太后玉龙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袁世凯的圣旨,宣布载沣退位。在这道圣旨中,载沣承担了错误国家的责任,成为历史的罪人。
治国是一门学问,当时的政治是一本厚黑学。对于无能的载沣来说,从政是痛苦的。
对载沣青来说,受三年苦是一种解脱。
下台的那天,载沣如释重负。他在日记中写道:
“自从我今天回到 *** ,我已经感谢了杜门的客人,我不会干涉政治事务。”
回家后,载沣对他的福晋说:“从今以后,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这时,载沣还不满28岁。
一个月前,他和大女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二儿子溥杰还不到五岁。这是抱孩子的更佳时机。
没有能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很擅长,会受伤,会闹出很多笑话。
载沣的价值在于他的自知之明,他的快速退场能力,以及他在幕后的真诚退场。
在这一点上,溥仪不如他老子。
实际上,载沣退休后,生活并不舒适。比曹阿瞒更强大的袁世凯没有放走载沣。
退休后不久,载沣接到袁世凯的摊派令,称国库空空虚,要求皇族发扬爱国精神,踊跃捐款。
当载沣看到摊牌文件时,他的鼻子上气不接下气:
这个时候国家事实上已经不是艾辛吉罗的了,而是袁世凯的,连皇室都捐款。太可恶了!
但袁达校长既然下了命令,他懂的就要执行,不懂的就要执行,无权说“不”。
无论如何,载沣还是咬紧牙关,拿出六七万银元,反复向袁大总统哭穷。
袁世凯当然不相信清朝的摄政王没钱。
然而,在他派人调查后,他发现载沣的私人存款并不多。
尽管如此,他仍然怀疑载沣有一个小金库。
载沣无奈,预支了太子的俸禄,捐了一万二千元。这熄灭了袁世凯心中的怒火。
刚离开袁大头,日本人又来了。
日本人想让清廷在袁世凯和 *** 斗的时候北移东北。
载沣已经决定退出江湖,心如铁石;我甚至没有机会见到日本人。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载沣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这样,载沣彻底解放了,成了一个真正的闲人,远离政治。
除了整天抱着孩子,就是遛鸟,看鱼。
1913年秋,结束政治生涯的载沣在其官邸迎来了著名人物孙中山。
应之邀,孙来京共商国是。
孙中山是清朝的掘墓人之一,但载沣无法怀恨在心,还是见了他。这就让人不得不在屋檐下低头。更何况,以后清皇室收国民 *** 的钱,孙中山绝不会得罪。
载沣退役后,除了抱孩子遛鸟,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娶了二房。
准确的说,我娶了一个富锦人。
你可能不信,在当时的民国,农村地主少妻,达官贵人三妻四妾。
但是曾经的摄政王载沣只有一个妻子,名叫瓜尔贾·尤兰。
而这个妻子有点强势,她还是看不起失势的载沣。
因此,成了贾的妻子。
有了妻子后,载沣更加珍惜,深居简出,成为一名宅男。
不仅不谈国事,也不谈皇室事务,他也很少过问;家庭事务留给了他的生母。
溥杰回忆说,那时,他的父亲载沣的日常生活非常有规律,十年来他从不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1917年6月7日,张勋在北京杀了4000人。
7月1日,溥仪即位,宣布恢复宣彤爵位,满清遗风黑粉登场,上演了一场复辟闹剧。
然而,载沣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地辅佐溥仪。
也许载沣正在观望。尘埃落定后,他会做出决定。
这也说明载沣在经历了风暴之后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它能够保持如此的冷静。
结果这场复辟闹剧只持续了12天,就草草收场,成了一个笑话。
与载沣的政治成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之一任妻子瓜尔加什热衷于恢复清朝,并不遗余力地恢复它。
即使在张勋复辟失败后,瓜尔嘉仍然没有放弃复辟清朝的念头,而是与光绪的妃子太妃·段康合谋复辟清朝。
康并不认识外面的军阀,所以她一切都是由瓜尔加的家人撮合的。她利用原来袁世凯的关系拉拢军阀,却被骗走了大量珠宝和钱财。
军阀被骗后,太妃段康认为瓜尔加拿了回扣,所有用于复辟的珠宝和钱财都进了自己的腰包。
再加上溥仪的小男孩调皮捣蛋,对太妃糖不敬,就借题发挥说瓜尔嘉家“没有教育出一个好儿子”。
1921年9月30日,太妃段康甚至体罚了瓜尔嘉和她的婆婆(载沣的母亲,溥仪的祖母),让她们跪在永和宫大殿外面。
回家后,瓜尔嘉觉得很委屈,因为溥仪从小到大都被慈禧带进宫里,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她不得不为自己背锅。
她越想越气,吞 *** 自杀了。
相比之下,载沣的心态非常平和。他对复辟越来越漠不关心。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军阀蛊惑他,他都平静如水。不仅如此,载沣还主动剪掉了自己的辫子,穿上了西装,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因为还有很多老人穿长袍留大辫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将溥仪驱逐出宫。溥仪带着清廷遗民,跑到天津当了常驻。
载沣没有和他一起走,而是留在了首都,过着平静的生活。
1928年北方战事频繁,掌管京城的冯部退守关外。
张学良一直与溥仪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服载沣带着家人到天津定居。
1932年3月,溥仪在日本人的推动下建立伪满洲国后,载沣仍住在天津。
只是在1936年,载沣回到东北的前一个多月,中间并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之后继续做了几十年的前公职。
后来,作为一个平民和溥仪的父亲,如果载沣搬到长春和他的儿子在一起,这将是无可非议的。
但他没有这样做,这说明他已经完全远离了政治。
1939年,载沣回到北平,住在秦春宫西花园。
建国后,北平易帜,载沣审时度势,变卖了行宫,两年内两次搬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末代皇帝载沣的儿子,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了日本人手中的棋子,成了赞助商,吃了不少苦头。
当载沣过着平静的生活,没有纷争的时候,溥仪只是一个傀儡,任人摆布。
日本战败后,溥仪被带到苏联。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不得不在战犯管理所进行了9年的改造。
相比之下,老子载沣越来越善于与人打交道。
1951年1月23日,载沣去世,享年68岁。
纵观载沣的一生,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而这次失败也是他生不逢时的时候。
因为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但是他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是成功的。
他放得下,坦然面对一切,经得起诱惑。
虽然没有非富即贵的生活,但至少没有屈辱和体面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载沣不就是人生的赢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