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如何诞生的
大约在45亿年前,一些气体、尘埃、冰粒等物质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地球的雏形,这个雏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与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这个“小地球”不停地旋转,吸收聚集着周围的其他物质,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大小。但是当时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样。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以致于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原始地壳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遍地的岩浆-岩浆逐渐冷却-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伴随着岩浆喷出的,是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由于质量比较轻,这些气体逐渐上升,因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层,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发生各种化学和物理反应,使得大气层开始降雨。这些雨水在地壳的低洼处流淌,最后顺着地势汇聚到一起,大约在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质量轻的气体上升-原始大气层-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岩浆喷出
质量重的岩浆、尘埃下沉-原始地壳-积水-原始海洋
后来生命从原始海洋中诞生,经过漫长又复杂的演变,最终活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球。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地球是从哪儿来的
简单来说,地球的形成是从太阳星云收缩开始的,那些原本就存在于星云气体中的星际尘埃物质(以冰质和岩质为主的,直径在0.1毫米左右)充当了凝结核的角色,它会慢慢吸收周围零散存在的粒子,随着时间推移,质量逐步增加,此时将其称为“星子”,之后吸积过程更为剧烈,星子间会碰撞融合,最后形成原行星,之后再进一步演变为行星,不断的吸积,不断的碰撞融合,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开头也提到了,地球的形成与太阳星云的收缩密不可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是一块开始的,太阳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但是按照角动量守恒的要求,星云尺寸变小的同时,则意味着转速上升,因此原来占据空间庞大体积的星云,最终成了一个旋转着的扁平盘。
此时星际尘埃就出场了,这些尘埃大多是以冰质和岩质为主,它们实际上是多代恒星死亡后的产物(恒星的工作原理是核聚变,因此每一代恒星死亡时喷发的物质往往是重元素,而这些重元素是形成诸如地球等类地行星的关键),而星际尘埃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会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
之一个就是降温,我们知道当星云收缩时,由外向内的温度是逐步增加的,而这些尘埃可以帮助星云内部降温,使其内部因热运动而产生的压力得以降低,这样会对引力收缩起到一个助力作用。
第二个就是这些星际尘埃可以充当凝结核,如同我们地球上雪花的形成,三大条件:水汽、低温、凝结核,因此这些星际尘埃会不断吸附周围的零散粒子,慢慢成长,最后形成体积更大的星子,之后相互碰撞融合成为原行星以及行星。
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有必要说一下,因为有些朋友在听了上述描绘之后,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尘埃吸积成星子,星子变成行星,那为什么现在的八大行星还要非为类地和类木行星呢?为什么里面四颗类地行星是固态为主,外面四颗类木行星是气态为主呢?
因为星际尘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原始太阳系内的温度,就好像铁块在高温下会熔化一样,那些接近太阳系中心的尘埃也会被高温分解。
它们会分裂成分子、原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温度分布会发生变化,原先能够分解尘埃的地方,其温度会缓缓下降,而原本尘埃中的金属元素率先冷却凝固下来,于是从太阳系中心向外,能够凝固下来的物质按照距离顺序,依次是金属、硅酸盐,岩石、冰等物质。
接下来就是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质逐步碰撞融合,最终形成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地球是什么形成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之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
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所有过程
简单来说,地球的形成是从太阳星云收缩开始的,那些原本就存在于星云气体中的星际尘埃物质(以冰质和岩质为主的,直径在0.1毫米左右)充当了凝结核的角色,它会慢慢吸收周围零散存在的粒子,随着时间推移,质量逐步增加,此时将其称为“星子”,之后吸积过程更为剧烈,星子间会碰撞融合,最后形成原行星,之后再进一步演变为行星,不断的吸积,不断的碰撞融合,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开头也提到了,地球的形成与太阳星云的收缩密不可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是一块开始的,太阳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但是按照角动量守恒的要求,星云尺寸变小的同时,则意味着转速上升,因此原来占据空间庞大体积的星云,最终成了一个旋转着的扁平盘。
此时星际尘埃就出场了,这些尘埃大多是以冰质和岩质为主,它们实际上是多代恒星死亡后的产物(恒星的工作原理是核聚变,因此每一代恒星死亡时喷发的物质往往是重元素,而这些重元素是形成诸如地球等类地行星的关键),而星际尘埃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会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
之一个就是降温,我们知道当星云收缩时,由外向内的温度是逐步增加的,而这些尘埃可以帮助星云内部降温,使其内部因热运动而产生的压力得以降低,这样会对引力收缩起到一个助力作用。
第二个就是这些星际尘埃可以充当凝结核,如同我们地球上雪花的形成,三大条件:水汽、低温、凝结核,因此这些星际尘埃会不断吸附周围的零散粒子,慢慢成长,最后形成体积更大的星子,之后相互碰撞融合成为原行星以及行星。
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有必要说一下,因为有些朋友在听了上述描绘之后,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尘埃吸积成星子,星子变成行星,那为什么现在的八大行星还要非为类地和类木行星呢?为什么里面四颗类地行星是固态为主,外面四颗类木行星是气态为主呢?
因为星际尘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原始太阳系内的温度,就好像铁块在高温下会熔化一样,那些接近太阳系中心的尘埃也会被高温分解。
它们会分裂成分子、原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温度分布会发生变化,原先能够分解尘埃的地方,其温度会缓缓下降,而原本尘埃中的金属元素率先冷却凝固下来,于是从太阳系中心向外,能够凝固下来的物质按照距离顺序,依次是金属、硅酸盐,岩石、冰等物质。
接下来就是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质逐步碰撞融合,最终形成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