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陕西省之所以叫陕西,是因为它位于河南省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史载,周公旦在周成王时,与召公共分陕西,西边是召公掌管陕西,东边是周公掌管陕西。这里指的是“陕西塬”,也是位于陕县(为行文方便,以下陕县均指今天的陕州区)。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县城在三门峡市的西南部,但陕县的管辖范围围绕着三门峡市。陕西以北是滔滔黄河,河对岸是山西省,河北北岸有著名的中条山。陕西南面是著名的庐山,东面是渑池、新安等名城,再往东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陕县往西一百多里就是陕西潼关,是黄河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流的转折处。
陕县很重要,因为它位于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的西面,四大古都之一的长安(xi安)的东面。元朝以前,中国各大朝代(包括北方)的都城不是在长安(咸阳),就是在洛阳。比如西周、秦朝、西汉、新朝、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在长安,东周、东汉、魏朝、西晋、北魏(后期)、隋朝(部分时期)、唐朝(部分时期)都在长安。
此外,洛阳以东还有著名的古都开封府,五代的侯亮、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后晋都曾在此建都。无论这些大王朝的都城是在长安、洛阳还是开封,陕西都是门户。
刘邦本想建都洛阳,刘邦任命萧何、张亮、韩信为开国功臣。齐娄婧劝刘邦把都城放在关中,理由是关中有四堵之险,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可以提供粮草。张亮的态度是一样的,最后刘邦决定去关中。西汉建都长安后,陕西作为长安门户的作用凸显。
与项羽执着于分封制不同,刘邦更喜欢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朝廷控制西部,诸侯封刘为东部分封制。对于朝廷来说,虽然东方的诸侯都姓刘,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些诸侯不会造反,推翻自己的统治。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全,需要在东线外围扩大长安的战略纵深。
陕西北面是黄河,西面是华山,东面是函谷关。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古代易守难攻。皇军只要守住陕县,就等于给长安增添了安全保障。
贾谊曾经说过:萧山和汉沽是世界上更好的地方。许多古代兵家认为,这一南起萧山,西至潼关,东至汉沽,北至黄河的地区是关中的天险,而单县就位于这一地区的中部。另一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把都城定在洛阳,单县就是洛阳的西大门,是洛阳和长安之间的要塞。东汉末年,李珏和郭汜起义,汉武帝刘勰在洛阳待不下去了,就逃到了西边。他在单县西南七里涧的旷野里住下,然后进入单县,再在单县夜间渡过黄河,逃到黄河以北的河东县。
南北朝北魏分为西魏和东魏,二魏以黄河为界。但一开始单县还不在西魏手中,宇文深就力劝宇文泰赶紧拿下单县,以为这是日后合并关东的跳板。西魏控制陕县后,离北魏故都洛阳仅一步之遥。西魏虽然不能马上拿下洛阳,但对东魏河南造成了很大的战略压力。如果陕西在东魏手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唐朝初年,西魏的局面几乎被复制。建都长安后,唐朝不得不向东吞并洛阳,因此陕县成为这一战略的重中之重。当唐军攻克单县,平定新安之西时,洛阳城门大开,郑王还在上蹿下跳,却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洛阳之战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王和夏主窦建德,唐朝的大局已定。唐军如果不提前占领单县,在洛阳大获全胜是不可想象的。
五代时期,陕西对开封的重要性不亚于长安或洛阳。晋朝被契丹灭后,中原无主,分山西的河东节度使派刘知远南下争夺开封。大将郭威劝刘知远沿汾河谷南下,出陕州、洛阳,再到开封。这里没有强敌。当河东的军队到达陕西时,驻军司令赵辉投降了。刘知远大喜曰:“已得陕西之咽喉,天下不定。”
1000多年过去了,陕西的战略地位并没有下降。它仍然可以被称为Xi、洛阳和郑州之间的“咽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