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滴滴快车实际收入(淮北滴滴快车实际收入)
本报合肥5月8日电:网约车糊涂账定价谁说了算——平台服务费抽成谜追踪
新华社记者程式华、胡睿、何西月
大众吐槽网约车贵,司机抱怨平台高。网约车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几何?你和司机核对过账单了吗?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对比乘客支付账单和司机支付账单明细,两者差异在25%至35%不等。如何围绕这些抽奖把一笔“糊涂账”变成“明白账”?记者采访了网约车平台和专家。
偷偷溜走“进”
多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滴滴的网约车平台提取平台服务费用于网约车司机的运营费用,每单提取比例在25%左右甚至更高,而且并不透明。
近日,记者在合肥下午非高峰时段乘坐网约车,行程近10公里。到达目的地后,记者与网约车司机孙师傅对比了账单。记者支付24.29元,司机实际收入18.32元。简单计算发现,平台抽成5.97元,百分比24.5%。而且司机账单上只显示了扣除基础信息服务费后的0.5元,并不能体现平台的成功。
(记者账单)
(孙师傅的账单)
晚7点高峰,记者在合肥乘坐另一辆网约车,行程3.5公里。在车上,记者和司机苏师傅聊起了站台抽水的话题。苏师傅说他不知道平台抽的比例,也不太在意这个话题:“反正你叫少抽是不可能的。”记者到达目的地后,与苏师傅对比了一下说法。记者支付9.75元,苏师傅实际收到7.31元,占比25.02%。
(记者账单)
(苏师傅的账单)
北京司机贾师傅反映网约车平台不固定,没有明确的账单和说明。他们一般不方便问乘客付了多少钱,只能顺其自然。如果偶尔问一下乘客,会发现平台在高峰时段或者长途订单时可以达到35%甚至更高。“你跟 *** 沟通,人家根本不管你。”贾师傅说。他也打 *** 询问平台, *** 不是搪塞就是踢皮球。
一位网约车司机说,全国有几万司机和他一样经常使用滴滴的叫车平台,每天都有人抽成,这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也有司机表示,网约车平台公司的运营和软件维护需要成本,公司也需要盈利,这可以理解。
网约车平台披露相关数据
滴滴。com车企回应记者关于网约车司机平台“抽水”的问题。
乘客和司机定价规则(北京快车)
据滴滴专车公司CEO孙舒介绍,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滴滴专车公司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的20.9%,10.9%是乘客补贴,6.9%是业务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 *** 、人力、线下运营等。),缴税和手续费等。,而3.1%是网约车业务的净利润。
有网约车司机提出收“高百分比”后补贴司机和乘客,为什么不直接降低百分比。滴滴网约车公司回复称,为了鼓励司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地区多接单,平台将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司机多劳多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来,就意味着失去了供需调节的灵活性,高峰期、热点地区打车会更加困难。
但也有部分网友不赞成滴滴的解释,认为太大,分散注意力。面对滴滴的网约车公司给出的服务费定价规则和清单数据,部分网约车司机认为,与网约车平台相比,司机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平台制定提高服务费收取标准,司机只能被动接受。
合肥出租车司机朱师傅告诉记者,近一年多来,网约车平台向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免费服务也变成了服务费,按照每单里程收费。距离越长,费用越高。至于服务费标准制定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始收,怎么收,收多少,司机没有发言权。
记者发现,在网约车平台以格式合同形式向司机提供的服务合作协议中,要求司机同意“按照我公司不定期更新的费用结算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结算”。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谢表示,根据民法典确立的平等主体间民商事合作的法律规范,网约车平台的结算标准和内容应当清晰透明,不能遮遮掩掩。同时,法律明确规定,平台方通过格式合同不合理免除或者减轻责任、加重驾驶员责任、限制驾驶员主要权利的,应当认定无效。
网约车平台抽到,谁来“定调”?
平台成本几何?服务费标准怎么定?司机和乘客如何表达诉求?面对网约车平台,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2016年《 *** 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国 *** 叫车管理工作。《办法》还规定,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城市人民 *** 认为有必要实行 *** 指导价的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吴京[/k0/]表示,该办法已通过5年。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新经济发展迅速,需要与时俱进,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网约车平台都是大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对于这种超越地域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地方 *** 相关部门很难制定出规则,国家相关部委需要积极行动起来。要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在社会高度关注的具体问题上及时回应公众诉求,如借鉴传统出租车行业价格听证会,规范网约车平台定价机制和服务费比例等。
一位长期关注网约车领域、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专家建议,从反垄断、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加强平台建设。这位专家认为,考虑到这一行业垄断的认定难度,比如认定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其行为是否有合理的商业理由,需要大量的证据,实践难度大,需要创新反垄断监管机制。一些国际组织正在制定的“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就是一种探索。比如,这些法案提出,当某个平台的本地用户数量达到本地人口的10%时,该平台应被列入反垄断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不需要套用传统复杂的反垄断标准进行认定,更容易从实际操作层面对平台进行有效监管。
赵认为,形成较大规模后的平台公司在为传统行业赋能的同时,也存在服务收费不透明、不合理,迫使用户“选择排他性”等新问题,不利于优化商业环境。大型平台公司是经济发展的新市场主体,需要在监管层面摸索出新方法、新思路。
此外,一些网约车司机建议,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应采取有效机制,为保护网约车司机合法劳动权益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