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是什么意思?(惊人解说)原创水寒讲中文2021-05-07 14:27:43
关于语感,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什么?语感!但是,又不是你想马上就有。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今天再写一篇文章来谈谈。
学校期中考试“基础与应用”部分有这样一道题:
以前在老北京,皇帝春分祭祀,去日坛。虽然没有祭天仪式隆重,但仪式相当隆重,皇帝要三跪九拜,令人叹为观止。
这篇文章中的“惊人”一词被标记出来,要求学生判断在这种语境下使用它是否恰当。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答错了。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当然,老师可以向学生强调“惊艳”就是“把看到的东西赞美到极致”,但学生知道这个意思,甚至背出来,一定是好的?
我怕我还做不到,但我必须打破它,碾碎它。使用“惊艳”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之一,只能用来形容好事,不能用来形容坏事。第二,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时,一定是极其美好的。如果不是,也不能说是惊艳。
再谈下去又能怎么样?你可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
春秋时吴国的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的乐舞,非常称赞,说在这里看就够了,其他的乐舞就不用看了。(原文:《德行伟大,伟大!如果天空中什么都没有,地球上也什么都没有。虽然很高尚,但是它的鄙视加在这上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他高兴,我不敢邀请他。”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如果在它上面展开,我们能做什么?考虑扩展以下内容。
叫邵:“完美,但也完美。”叫“武”:“完人,不完人。”——《论语·第三章》
这里的哨乐也是看到的舜的乐舞。因为完美,所以可以用惊险来形容。另一方面,武乐是“完美的,但不是完美的”,所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是不恰当的。
齐国时闻邵,不知三月肉味,曰:“欲不乐,可惜。”——《论语·第七》
这里的少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不为乐,亦为斯”。
“惊人”一词被《谈文字》杂志选为2020年“十大语言错误”之一,相当多的报刊杂志误用“惊人”来形容疫情失控。
经过这一点,相信同学们再遇到“惊艳”的时候,也不会用错了。然而,问题来了。一个小小的“惊艳”就可以说这么多。有成千上万的中文单词。仅仅依靠老师,每周有限的语文课能上完吗?
当然不是。就算一周七天,每天八节语文课,也不可能把它们都上完。最后,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学生自主做大量高质量的阅读。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无数个正确的语境中看到“惊艳”这个词,自然会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惊艳”,这样老师就不用一遍又一遍地打破它来强调了。
语境无处不在,千变万化。只有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阅读和“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关系到语文学习最根本的能力问题。
接下来说一个和语感有关的小事情。
五四青年节,和朋友聚会。晚饭后,我开车去了奥森。我让我的朋友在前面开车,我跟着他们。
我儿子在车里,他说,“爸爸,我们跟着他们的车。”听了他的话,我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又对我说:“爸爸,我觉得跟着不对。我应该跟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跟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尽量不让他们发现,所以用跟踪。现在他们知道我们在跟踪,我们也不用躲,不如用跟踪。”我很高兴听到他的判断。
我问他,你哪里知道“跟”和“跟”的区别?他说不清是从哪里知道的。可能是看各种武侠小说,科普作品,或者是报刊杂志。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读书。因为读得多,你会在非常具体、千变万化的语境中无数次接触到同一个词,从而在不经意间掌握这个词的正确用法。
此时,有些不耐烦的朋友可能会提出疑问。掌握这两个词的区别对考试有什么用?
虽然考试中不一定会出现“后续”和“后续”,但是同义词辨析是语文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虽然有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注意不同语素之间的差异,但仅仅是这些所谓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没有日常阅读养成的良好语感做支撑,面对具体的单词可能还是会摇摆不定。
即使不考同义词,写作文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写作文需要考试,而考试需要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准确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差之千里。
比如作文题有两个:“一个我崇拜的人”和“一个我崇拜的人”。虽然在工具书里“仰慕”是“尊敬和钦佩”的意思,“仰慕”是“尊重和钦佩”的意思,看起来“仰慕”和“崇拜”的意思差不多,但实际上我们只知道字典上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阅读支持才能准确把握两个词的语境意义的区别。“崇拜”在分量上肯定远远高于“仰慕”。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人写这两个题目,作文的主角和具体事件也必然大相径庭,不能任意替换。
从具体的写作实践来看,很多同学分不清“仰慕”和“崇拜”的区别,所以在选择主人公和写作素材时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能分辨出来的学生,通常都是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这两个词在无数特定语境中的区别。
可见,通过大量高质量的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对语文学习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有良好的语感就足以碾压考试。用语感碾压考试。闻起来不香吗?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宁愿去补课,去刷题,去找各种解题套路,而不去多读书培养自己的语感?
原因很简单。语感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宁愿刷题也不愿意扎扎实实的看。宁愿学各种套路,也不愿意日积月累培养语感。更可悲的是,这些做法,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老师的支持,不仅是支持,更是火上浇油。
殊不知,这种做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饮鸩止渴。在学习套路的同时,其实我也在套路。
为什么有些套路听起来很奇妙,平时看起来很管用,一到考试就不管用了?
因为那些平时给学生讲套路的,做完套路之后,都是选择若干个和套路完全一致的题目让学生加强练习。学生们自然觉得使用这种程序很舒服。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能主动提前筛选题目,只能抗敌,水到渠成。这个时候可能就不适合这个套路了。
这几年语文考试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任何所谓的解题套路都可能被颠倒。只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很可能是被套路束缚,掉进坑里了。甚至我不仅自己挖了坑,还埋了自己。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剑客孤军奋战,讲究“重剑无刃,大技不工”,追求“无剑不如有剑”。虽然是虚构的武侠小说,但里面的哲学思想值得借鉴。语文学习也应该是这样。而不是真正的读书,所谓的解题套路只能是一个绣花枕头——一个草包,一个撒了驴粪的蛋形东西——表面光滑。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多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
有了良好的语感,即使没有任何方法,处理语文考试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小菜一碟。
当然有一个悖论。一方面,有人误以为强调语感培养的老师不称职,不会讲套路,就强调语感培养,然后讲那些听起来虚无缥缈的道理。另一方面,这些人不按照老师的指导脚踏实地多做高质量的阅读来获得良好的语感,语文学得不好,进而质疑老师的指导不起作用,老师没有能力坐下来。这让更强调阅读,培养语感的老师陷入了猪八戒照镜子的尴尬境地。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论如何,语文学习应该走正道,而不是歪门邪道。人间正道沧桑,步履艰难,但正道一定越走越宽,歪门邪道一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