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ppt(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王贵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尊敬的康佳院长,尊敬的来宾们:
首先,我代表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中心感谢大家。康佳院长在他面前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题目非常明确,最后一句“稳扎稳打,影响深远”。稳定了才能走的更远。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城市化”的问题。它比康佳院长提到的话题略小,但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几年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格里茨说:“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对21世纪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两大主题。”在这句话里,中国的“城市化”被放到了一个很高很重要的位置。此外,这个话题也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十四五计划”和教育改革有关。下面我来说说。
只是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方面: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与问题,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之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发展了才能生产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只有这两个前提存在,剩余人口才能满足城市其他非农产业。农业的发展是前提,城市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形成。城市诞生后是如何发展的?毫无疑问,“农业”仍然是之一推动力,发展生产力,生产余粮和剩余劳动力,然后在一些地方有比较优势。比如:自然比较优势、经济比较优势、社会比较优势、技术比较优势。只有在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才能产生城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集聚经济”。城市,城市,它是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定比农村更发达,更文明。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断吸引新的农村劳动力,城市逐渐扩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规模经济、集聚、 *** 化、城市化,这些集聚因素使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还有就是“多元化”,这个“多元化”也很重要。在这些的影响下,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城市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很多学科研究“城市化”,不同的学科给它不同的定义。我是做城市人口学研究的,所以我给它的人口定义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者农村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当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增加城市人口规模和比例的过程。其中包括迁移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也称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城市化)。
通常,衡量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时也称为“城市化率”。其实城市人口增长的来源有很多:一是城市人口本身有自然增长。二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三,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城市。根据我们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这三种来源的城市化人口在开始阶段或不同发展阶段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尤其是最近的“迁移人口”,也就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这个比例增加的非常快,也非常大,到目前为止还是这样的趋势。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有很多,我简单总结如下:
(1)城市化是集约的,能创造效益。
(2)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非农产业和农业生产应协调发展。
(3)人口城镇化决定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要与人口城镇化相适应。(4)城镇化内在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可以共享城镇化成果。
(5)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萨姆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模型”在时间轴上揭示了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规律。克拉森的“城市化”分为不同阶段:先集中,后扩散,再城市化。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就不说了。
3.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总的来说,有两种模式:(1)城乡经济发展的平等模式。这个基础就是“稳定均衡”理论。(2)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模型。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两种功能:(1)逆流功能。所谓“逆流效应”是指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切不利影响和后果,如:吸引落后地区人才、劳动力和资本外流;产品影响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都是落后的,当地人才、劳动力和资本外流。(2)传播。所谓“涟漪效应”,是指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所有积极作用和后果。
蔓延和逆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已经证明,城市和农村最终趋向于平行发展。(PPT图)这个图的纵坐标是城乡差异,横坐标是发展水平差异。慢慢的从小到大到稳定再到缩小,所以最终城乡发展的差异缩小了,这个国家这个地区就成了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否则就不是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了。
第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起点很低。目前,许多学者使用诺瑟姆曲线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其实这个理论不太适合我国。(PPT图)刚开始新中国刚刚超过10%,诺瑟姆的起点是30%。我们的起点很低,但后来也在逐步发展。说到90年代末到现在,有一些关于我国城市化率的预测。我说:这个不需要预测。很简单。画一条直线(PPT图)。从这条直线出发,我们不太符合诺瑟姆曲线。
城市迁移和增长的人口基本上是“半”城市化。是因为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一种“半”迁移状态。什么是“半”迁移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搬家,都是户口迁到哪里,定居到哪里,享受福利待遇到哪里。但在我国情况并非如此。可以进城工作,但是户口还是在原来的农村,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待遇。所以我把我们的“城市化”特征概括为:一开始就中心化。第二阶段是市民化。现在,我们基本上是走出去的之一阶段。
我们国家有两条曲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两个“率”都是改革开放之初才出现的,总的趋势是从小到大。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实现“十三五”目标(64%)。2019年我们就要到了,今年肯定一般。十三五规划户籍人口是45%,2019年是44.38%,当然可以。所以有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数字的意义,因为在我们国家,领导那么聪明,计划那么多,这是肯定的。
第三个特点是土地的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众所周知,一般提到“城市化规律”时,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市,人口城市化带动土地城市化。而我国人民特别聪明,不管人来不来,先把房价抬高,所以我国整个“土地城镇化率”比人口城镇化快。毫无疑问,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计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没有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迁徙”的过程,推动了城市化,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了我们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城镇化长期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不完全”的人口迁移带来了以半城市化为主的人口城市化格局,引发了社会不平等、家庭离散等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三个“留守”量极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3)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4)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趋于激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请看一下这两栏(PPT图):城乡差距在拉大。右边给出的国外经验,正常值在0.4以下,警戒线在0.5-0.6,超过0.6相当危险。我们国家不会涨0.4左右,因为已经到警戒线了。
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矛盾的原因如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普遍违背城市化规律,甚至是反城市化。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两个群体”——城市人口群体和农村人口群体。这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先生在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 *** 的农村包围城市赢得了政权,现在却成了,却也忘记了农民。”这句话激怒了毛爷爷。我能忘记自己的人民运动吗?他当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至今没有解决。如果解决了,收入差距会不会改变,会不会越来越大?
我们国家对农民不友好。工人和农民的产品是“剪刀差”,城市和农村的工资是“剪刀差”,农民工去城市做同样的工作,工资是不一样的。也有 *** 从农民手中征收并出售的土地。这个剪刀差可以说更大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曾说:“保守估计,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损失了6000-8000亿元。”
*** 牵头,一官独大。我去地方调研,书记走在前面,小一点的官员走在后面,一个队可能就10多米远。还有城市的“城中村”,造成了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
为什么要推进健康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原因是,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第二,乡村农业保持了城市的生态。没有农业和农村,我们城市的环境可能会更差。所以,依靠农村发展,应该是反哺农村。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应该是。如何晋级?
第三,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1)实施根本性改革,促进健康的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变化,城乡差距继续拉大。2023年看一看,可能还是这样。
(2)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进城。
201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出台,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别看“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虽然数字上升了,但是经不起考验。
之一,供需错配。
二是空之间的不匹配。
第三,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不匹配。
(3)充分发挥市场和 *** 的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好 *** 的作用。一个好 *** 重视市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PPT图)这些图是收入差距的变化,纵坐标是差距,横坐标是发展水平。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右边一个箭头向上。向上,说明发展了,差异缩小了。如果差异缩小了,就会成为发达国家/地区。这是一个方向,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能处理好区域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中等陷阱”,无法成为发达国家。希望我们国家能按照上升曲线发展,更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或者相对发达的国家。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发展能力,控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5)以城市圈为主要形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和“一体化”发展。
“城市圈”很合适。这里我画了一个图:(PPT图)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如何缩短差距,逐步缩小差距。形成“对流”关系,一部分来自农村的要素会流向城市,一部分来自城市的要素也会流向农村。我用两个箭头表示:一定是“对流”,单向的“流动”一定会让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双向流动”,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缩小差距。所以我左边写的是“促进城乡对流”,右边写的是“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第18次中国城市竞争力总报告:十五期间城市化中国的新美景。四大引擎驱动城镇化发展:新需求动力、新互动动力、新空动力、新供给动力。四大要素绘就城镇化新美景:智慧城镇化人口、数字城镇化产业、智慧城镇化更新、星云城镇化空。四大支柱支撑着城市化的发展:教育、住房、治理和城市体系。
领导看起来很美,其实很难。为什么这么难?《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就在这个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十四五”规划是先解决这两亿农民工的问题再发展还是怎样?
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为什么?太多的本科生毕业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我们扩大招生。一旦扩招,研究生最后可能很难找到工作。但是让我们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包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等等,都和城市化有关。
城市化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看到目标很重要,但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谢谢大家!